2017年,煤炭科技領域捷報頻傳。無論是上游煤炭開發領域,還是下游煤炭加工利用領域,均有可圈可點之處。
上游開采領域,順煤層定向鉆孔深度2311米創世界紀錄,我國首座TBM施工長距離煤礦斜井建成,神東首個8米大采高工作面正式投產……
下游加工利用領域,神華集團牽頭完成的煤制油品/烯烴大型現代化煤化工成套技術開發及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潞安集團180萬噸/年高硫煤清潔利用示范項目(總投資近240億元)打通全流程,全球首套煤基乙醇工業化示范裝置產出合格產品……
成績值得欣喜,卻并非“一片大好”。在眾人點贊聲中,細細品來,上述項目,立足當下,解決實際問題的居多;布局未來、有顛覆性創造的偏少。
立足實際與規劃長遠,對煤炭科技同等重要。立足實際,智慧的火花,才能變為發展的本錢,前進才有根基和動力;規劃長遠,才不會安于現狀,滿足小利,錯失雄起的機遇。找到兩者間的最佳契合點,并不容易。
當前,“以氣代煤”“設置禁煤區”……前有環保紅線約束、后有替代能源圍堵,煤炭人已不會總拿“能源主體地位”的說辭,自我標榜。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感,讓煤炭人對科技興煤有了更多企盼。
對未來有重大影響的變革,也許就從眼前點滴的探索開始:“鉆機下井、人不下井”,采煤方式徹底改變;不僅重視效率與效益,更重視職業健康防護及勞動強度降低;廢棄礦井資源利用找到有效途徑,修復后的礦區面貌大變,“后煤炭時代”帶來更多科技元素……
值得慶幸的是,2017年,煤炭人已經在做一些工作。
14家單位組建全國首個煤炭安全智能精準開采協同創新組織,倡導在時空上準確高效地采煤。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和平等9名學者提出大膽構想,將深地煤炭資源開采原位轉化為氣態、液態或氣固液混態物質。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袁亮負責、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牽頭的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研究項目——我國煤礦安全及廢棄礦井資源開發利用戰略研究項目啟動。廢棄礦井資源利用有了時間表。
中國礦業大學校長葛世榮首次提出煤炭化學開采技術架構、工藝系統和需要突破的關鍵技術,探討地下氣化、地下熱解、地下溶解3條技術路徑。
還有,依托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建設的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國際研究中心揭牌,依托中國煤炭科工集團建設的煤炭行業礦區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研究中心揭牌……這些項目,有的可以立見成效,有的卻需要五年、十年甚至幾十年,打基礎做研究。
看準方向,保持定力,不輕言放棄,才能踏出改變未來的關鍵一步。這對轉型中的煤炭行業至關重要。
據紅星新聞報道,2018年秋季,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將通過太空資源項目,開設全球首個太空采礦專業。截至2017年12月,已接收150份申請(其中1份來自中國)。20世紀90年代,科羅拉多礦業學院太空資源中心已開始從事“太空資源以及就地利用”方面的研究,但一直僅限于理論方面。正是幾十年來一步一個腳印,才促成全球首個太空采礦專業誕生。
提起科羅拉多礦業學院,很多煤炭人并不陌生。我國歷史上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焦作工學院(中國礦業大學等3所煤炭高校的前身),在20世紀30年代被稱為“東方的科羅拉多”,蜚聲中外。兩相對比,除綜合實力外,我們在布局未來的意識上,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
2018年,愿煤炭人的決策與行動,既仰望星空,又腳踩大地,敢想敢干,踏實前進,為行業開創一片新天地。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