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供應,也許是當前最惹人關注的高頻詞。作為國內最大油氣生產和供應企業,中國石油積極發揮上中下游一體化優勢,從生產、儲運、銷售、貿易等各個環節統籌協調,全力提升天然氣供應能力。
兩組數據最具說服力:其一,上游整體發力,2017年中國石油國內氣田產量首次突破1000億立方米大關;其二,管輸能力提升,2017年中國石油長輸管道一次管輸量首次突破1000億立方米。
數據背后是責任,緊急關頭顯擔當。天寒地凍下,“福氣”翻山越嶺、跨海渡江,溫暖億萬家庭,凝聚著中國石油干部員工為之付出的心血與汗水。
上游:一場不能輸的戰役
2017年11月19日,一股寒流侵襲我國西部,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的陜西榆林氣溫驟降,一場甲醇裝置故障緊急搶修正發生在長慶油田榆林氣田天然氣處理廠。
“為了盡快恢復生產,我們把7天的工作量壓縮到2天,大家已經連續22個小時沒合眼。”故障排除后,廠長趙寶利長舒了一口氣。目前,長慶油田正以日產1.1億立方米以上規模超計劃向下游輸氣。
隨著資源品質變差,我國常規和非常規天然氣開采難度越來越大,然而天然氣消費需求與日俱增。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天然氣消費需求逐年增加,而2017年我國天然氣市場迎來更為強勁的增長之勢,“氣緊”一度成為當下社會的熱門話題,讓百姓不挨凍,使上游天然氣供應成為一場不能輸的戰役。
為提高天然氣供應能力,中國石油各家單位開足馬力,加大自產氣供應量,彰顯國企擔當。青海油田通過擴邊挖潛多產、工藝技術提產、老井復產等具體舉措保持天然氣產量長期箭頭朝上。入冬以來,民用日供氣量已逐漸上調至1580萬立方米,累計向下游用戶輸送天然氣22億立方米。2017年以來,塔里木油田認真分析油氣井關停原因,一井一策,恢復長停井生產能力,使20口氣井“起死回生”,累計增供天然氣超過1.5億立方米。塔里木油田是西氣東輸的主氣源地之一,2017年生產天然氣252.6億立方米。
2017年,為持續提高天然氣供應能力,中國石油在低油價的不利情況下,新建天然氣產能比2016年有較大幅度增加,使中國石油國內氣田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億立方米,其中長慶、西南、塔里木、青海四大氣區占9成。
進口氣是維持國內穩定供應的又一重要保障。去年,中國石油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頂住巨大的成本壓力成功簽署了海外LNG長貿合同。針對今冬市場旺盛需求,中國石油國際事業公司提早做好LNG現貨采購規劃,以往正常至少2個至3個月的工期,經過精細測算,今冬現貨資源近30億立方米在短短數周內就得以落實,極大縮短了采購進程。2017年,中國石油進口天然氣約占其同期天然氣銷售量的1/3,為穩定天然氣供應做出突出貢獻。
與此同時,海外合作項目不斷取得新進展,為天然氣供應不斷增添砝碼。去年年末,俄羅斯亞馬爾LNG項目投入商業運營,中國石油作為主要承建商將分享項目成果,按照協議,未來俄羅斯每年將向中國運送約400萬噸LNG。
中游:一條寫滿責任的管道
“親愛的,讓你受委屈了。”“這里有朝夕相處的兄弟姐妹祝福,我很滿足、很幸福!”2017年12月9日,在連接中亞天然氣管道與西氣東輸管道的霍爾果斯首站,一場婚禮引來員工的深深祝福和發自內心的贊許。員工田江偉和鄭瞾迪原本籌劃在老家舉辦的婚禮,因冬供而選擇在站內小會議室簡單操辦。
管道蜿蜒千萬里,天然氣輸送到億萬家,這背后有著數不清的感人故事,寫滿了石油人的責任與擔當。
北京油氣調控中心是管道的“神經中樞”,調度員一天要接上百個電話。他們及時協調管道上下游業務,優化管網運行,精確調整流量,千方百計保證安全平穩供氣。入冬前,他們還和區域管道公司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了應急演練,提高員工應急處置能力。
近年來,中國石油管道系統組建了18個維搶修中心、37個維搶修隊,2300多名維搶修人員分布在大江南北,維修搶險范圍覆蓋全國,保障管道安全運行。為了確保管道安全平穩運行,入冬前中國石油管道系統就積極開展自檢自查、隱患整改和維護保養,確保管道安全和關鍵設備高效運行。
當前,中國石油以西氣東輸系統、陜京系統、中緬管道系統及東北管網系統為標志,形成了連接東西、縱貫南北的天然氣主干管網,為冬季天然氣平穩供應保駕護航。今年投產的中靖聯絡線,成為我國西部地區與華北地區相連接的重要通道,中靖聯絡線下端連接的陜京四線一期投產后,每天的管輸能力將提高4300萬立方米,日輸量將達到近1.5億立方米,為環渤海灣提供了一條新的供應通道。
為提高協調供應能力,中國石油還積極推進與中石化、中海油天然氣管道互聯互通。中國石油西二線在姜家灣閥室與中石化川氣東送管道連通,連通后應急互保輸氣能力可達2286萬立方米。中國石油陜京管道與中國石化榆濟線、安濟線互聯,每天輸氣能力達到1500萬立方米。中國石油大港油田濱海分輸站與中海油LNG資源連通,目前每天供氣200萬立方米,最高可達500萬立方米。此外,中國石油還在廣西、廣東等地與中國石化、中國海油開展管道互聯互通工作,提高了協作供應能力。
2017年,中油管道公司加快壓縮機組投產,在西部,僅西氣東輸三線西段就新投用了27臺壓縮機組,日輸氣量由原來的1.2億立方米提高到1.7億立方米。在西南,2017年10月,忠武線忠縣首站壓縮機組投產,西南油氣田忠縣正輸量由每天的250萬立方米提高到800萬立方米,提高了對湖南、湖北地區的供氣保障能力。從西北到華北,陜京管道系統安平壓氣站壓縮機組投入運行。壓縮機組的投運提升了管輸能力。其中,西部地區天然氣管道輸送能力與2016年相比提高了30%。
下游:全國一盤棋的供應格局
河北告急!山東告急!陜西告急……2017年入冬以來,市場上缺氣之聲不絕于耳。中國石油天然氣銷售系統按照國家發改委統一部署和集團公司要求,始終堅持把保障民生用氣放在首位,本著全國一盤棋的供應格局,在保障計劃內、合同內民生用氣需求基礎上,又千方百計籌措資源,認真研判供需新形勢,不斷優化資源供應,滿足并保障計劃外、合同外民生用氣需求。
為最大限度緩解天然氣供需矛盾,2017年12月9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銷售分公司緊急啟動應急預案,按照先內后外的次序首先壓減、關停包括油田稠油熱采、LNG工廠、化肥、甲醇等在內的石油系統工業用氣;在此基礎上,協調地方政府支持配合關停同類型工業用戶用氣,協調配合有關地區和下游用戶落實保民生用氣,讓人民群眾溫暖過冬。
中國石油昆侖能源管理著大連、京唐、江蘇三個LNG接收站,在天然氣資源優化調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克服冬季海上風大浪涌影響,積極組織裝卸外購資源,計劃在2017年12月裝卸的多船LNG資源提前到11月份接卸,及時補充罐存,盡最大可能滿足下游用戶需求。“我和同事們一船接著一船接,不怕什么辛苦和風險,一切都是為了保證冬季穩定供應。”昆侖能源大連LNG接收站港務部主任王哲說。目前,三個接收站按照最大接收量和氣化量安排生產,日氣化量不斷創出新高。
與此同時,中國石油還積極與兄弟單位做好資源調配工作。在華北地區短時間內用氣量激增的情況下,中國石油把西氣東輸二線輸往華南的部分氣量提前在華北卸載,華南地區少輸的氣量由中國海油予以補充,聯手提高供應下游用戶能力。
此外,中國石油還進一步發揮儲氣庫的調峰作用。天然氣銷售公司提前組織協調,大港、蘇橋和板南儲氣庫2017年11月上旬就開始采氣,相國寺、華北和陜224儲氣庫、金壇應急儲氣庫、呼圖壁儲氣庫也相繼于2017年中下旬開始采氣,在進入冬季用氣高峰期,各儲氣庫均已按最大能力采氣,日采氣量合計已經超過8000萬立方米,創歷史新高。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