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屢屢發生的事故讓精細化工行業的安全問題引起社會關注。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一些石油和化工業界的代表委員大聲疾呼:提升精細化工行業本質安全水平已經刻不容緩。
據悉,全國人大代表、浙江龍盛集團染料事業部總工程師歐其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交了《關于提升精細化工行業本質安全的建議》。歐其介紹,2017年,我國化工行業發生較大以上事故12起,導致數十人死亡。其中,涉及精細化工的事故就占了近半。精細化工行業事故多發,暴露出行業本質安全標準體系還未完善、操作人員對工藝操作有盲目性、企業安全管理制度針對性不夠、政府監管流于形式等問題。當安全失去屏障,環保也就成為一紙空談。因此,提高精細化工行業本質安全水平,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
針對提高精細化工本質安全水平,歐其提出四點建議:一是盡快強制淘汰落后工藝,大力推廣先進技術。組織業內相關企業制定行業“重點監管危險工藝”的生產技術目錄,特別對一些具有分解特性的間歇反應裝置應立即停用,改為半間歇或連續化生產工藝。二是提高行業自動化控制水平,以降低事故風險,減少人員傷亡,建議實施自動化控制水平分級管理。三是將風險評估覆蓋工藝全過程。逐步開展深入、全面的反應風險評估,為工程設計、安全控制工藝參數的確定提供依據。安監總局重點監管工藝推薦的控制方案中要求的一些通用措施,要及時調整、補充完善,不能生搬硬套。四是政府部門盡快出臺安全自動化提升和改造的配套政策。對進行自動化提升和改造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獎勵和補助,對不符合要求的企業強制其限期整改或給予相應處罰。
歐其的建議引起了其他石化界代表委員的共鳴。他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落后工藝、落后產能對安全環保是重大隱患,裝置應早日淘汰。“不斷提升化工企業的自動化水平,并朝著智能化、信息化方向發展,對于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來說是最好的選擇。”全國政協委員、茂名石化首席技師張恒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化工企業要從風險防控、隱患治理、員工安全培訓等方面入手,實現本質安全,杜絕事故發生。”
據記者了解,去年造成10人死亡的連云港“12·9”事故發生后,國家安監總局、中國化學品安全協會等有關專家均指出,我國精細化工行業安全生產深層次問題突出。目前我國有精細化工生產企業8000多家,生產各類精細化學品達3萬多種,但行業基礎薄弱,精細化工安全管理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