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石化在湖北的14家企業,翻開記錄企業40年來發展變遷的一張張稿紙、一沓沓相片,以及定格在人們腦海中的一張張面孔、一幀幀畫面,一種精神的力量令人熱血沸騰。一家家石油石化企業在改革開放熱潮中從小到大、從大到強、從強到優,其背后最讓人動容的,是一代代石油石化人高擎“愛我中華、振興石化”的旗幟,傳承以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為核心的“石油石化精神”,并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讓企業在代代傳承中永葆本色,充滿生機和活力。
傳承,是最好的致敬。通過傳承,我們才能深刻認識“石油石化精神”的孕育、形成、生發與升華。從鐵人王進喜喊出“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那一刻起,“三老四嚴”(對待革命事業,要當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對待工作,要有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四個一樣”(黑天和白天一個樣、壞天氣和好天氣一個樣、領導不在場和領導在場一個樣、沒有人檢查和有人檢查一個樣)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根植中華大地,鐫刻在每一個石油石化人的腦海里,流淌在每一個石油石化人的血液里,成為代代相傳的精神坐標。改革開放以來,“石油石化精神”經受住風云變幻的考驗,在新時代凝結成艱苦奮斗、奉獻擔當、進取創新的永恒色彩。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是石油石化人不變的底色。石油工人常年奮戰在野外,條件異常艱苦。但他們始終高揚“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旗幟,迎著風雪找油,朝著夢想奮進。在中國首個實現商業開發的頁巖氣田——涪陵頁巖氣田,以劉堯文為代表的找油找氣先鋒駐扎荒山野嶺,舉著手電蠟燭,伏案乒乓球桌,僅用5年時間就走完了美國30年的技術攻關之路,建成了年產能100億方、相當于千萬噸級的大油田,傳承和發揚了“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拼搏精神。
石油工人四海為家、以企為業、以苦為榮,住著野營房、歇在草棚帳,吃飯只能在荒山野外搭灶、稻田河溝取水。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建成了華中地區最大的潤滑油、特種油、石蠟油生產基地。成千上萬的管道巡線工,駐扎在荒郊野嶺,行走在白天黑地,忍受著嚴寒酷暑,守護著儀長、魏荊、洪荊、川氣東送管道等沿江能源大動脈,以及近3000公里的成品油管道蜿蜒“油”動,風雨無阻確保能源供應萬無一失……
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擔當,是石油石化人閃亮的本色。選擇了石油,意味著選擇了奉獻。在石油石化企業,子承父業延續著一代又一代的星火傳承,“獻了青春獻子孫”是他們精忠報國的真實寫照。
抗洪搶險英雄陳鵬龍、王占成關鍵時刻奮不顧身,把災難現場當考場,把責任當信仰,用行動詮釋了“大事面前有擔當,小事跟前有情懷”。石化裝置能手馬少斌、義務安全巡檢員馬繼明幾十年如一日保證生產設備安全無事故,踐行著“干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的莊重承諾。還有孝老愛親楊克紅、老有所為劉本志等許許多多的模范、典型,他們為企業發展、社區和諧發光發熱,展示了石油石化人擔當奉獻的閃亮本色。
特別能進取,特別能創新,是石油石化人驕傲的成色。他們弘揚“嚴從細中來,實在嚴中求”的鉆研精神,始終做到嚴細求實、精益求精。全國技術能手張義鐵,湖北工匠龍景慶、郭振恩,壓裂專家吳漢川等一大批革新能手,憑著“寧要一個過得硬,不要九十九個過得去”的執著精神,創造了令業界贊賞、國人驕傲的核心技術和大國重器。中國石化湖北銷售團隊“敢為人先、銳意進取”,率先創建國內成品油流通領域質量提升示范項目,捍衛“每一滴油都是承諾”。石油戰線模范思想政治工作者熊元啟自信、自強、自尊的“三自”精神,全國首創的“黨員責任區”,奠定了中國石油石化黨建工作優良傳統,引領點燃石化紅色發展引擎。
中國石化在湖北14家企業的成長歷程,是我國石油石化工業發展的縮影,既是一部艱苦創業的奮斗史,也是一部優良傳統的傳承史。在石油石化發展的每個階段,都凝練出符合時代要求的石油石化精神,涌現出王進喜、王占成、陳鵬龍等一批先進典型,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始終把自己的命運同企業的興衰聯系在一起,知難而進、奮發拼搏,用自己的汗水和聰明才智,乃至熱血和生命,為企業的持續發展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傳承,是最好的致敬。今天的石油石化人不用再住“干打壘”,不用再跳泥漿池,不需要流血犧牲,但當前石油石化工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絲毫不亞于艱苦創業時期,中華民族對工業血液、能源安全的需求和呼喚一如既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中國石化“湖北軍團”還需不斷傳承和發揚“石油石化精神”,改革再出發、奮進不止步,在不斷傳承、不斷進步中永葆青春本色、勇立時代潮頭。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