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上,來自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的杜國盛代表最關注的還是能源的節約使用。“我最關注國家能源開發、利用和管理,希望盡快出臺能源節約方面的法律法規,對已有的要進一步完善。我國是能源的消費大國,雖然煤炭石油等總量比較大,但人均較少,節能降耗刻不容緩”。
記者也注意到,早在前幾年,杜國盛代表就很關注能源尤其是石油石化的節能降耗問題。2004年全國兩會,他就曾提醒,日本的GDP總量接近我國的4倍,但我們的能源消費已經超過日本,而我們的萬元GDP消耗又是人家的4倍。全國小煉油的輕質油收率還不到50%,全國的大中型煉廠都在75%以上。
2006年,我國確定了5年內單位GDP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降低10%的目標。今年兩會前夕,有關部門公布了2006年全國降耗減排結果,單位GDP比2005年下降1.23%,沒有實現預期目標。
石油石化企業既是能源生產大戶,又是能源消耗大戶,在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今天,石油石化等能源企業應如何進一步降低能耗呢?
據中國石油化工節能協會秘書長王文康介紹,石油和化工行業能源消耗量很大,年能耗達到2.7億噸標準煤,萬元產值能耗高達3.5噸標準煤,是其他行業的兩三倍。而且,在化工行業,能源往往又是原料,能源成本所占比重很大。目前能源的價格上漲直接影響企業效益,企業節能降耗的積極性很高。
王文康認為,石化行業降能耗要重點抓三方面:產業、產品結構調整、節能管理和技術改造。向精細化工轉,降低能耗,提高產品附加值。油改煤,煤改氣,可大大降低能耗,降低成本。開發新工藝,改進設備,如生產燒堿由隔膜法改為離子法,每噸可降低400多千克標準煤。同時,向系統節能發展,實行熱電聯產,余熱利用。但他認為,目前企業節能管理有所弱化,機構不健全,人員較少,應該進一步得到加強。
據了解,我國能源企業在節能降耗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以中國石化為例,過去的幾年中,通過大規模技術改造,促進裝置規模大型化、集約化,能源消耗大幅降低。幾年來,他們以加工含硫原油、提高綜合加工能力、油品質量升級為主,對煉油企業實施大規模技術改造,提高煉油裝置平均規模和技術含量,降低能耗物耗水平。堅持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不斷對生產裝置和公用系統進行節能改造,促進了能源消耗不斷降低。他們還結合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對幾十套規模小、物耗能耗高、環境污染嚴重、安全隱患問題突出的小煉油、小化工等實施關停。
同時,煤電油運的瓶頸制約有了一些緩解——煤炭供需矛盾有所緩和,拉閘限電省份從年初的26個回落到年底的7個,東南沿海等地的油品緊張暫時緩解。
但多位專家表示,這種局面如果沒有足夠的政策措施作為“抓手”,很難持續發揮作用。
“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需要法律法規和制度保障。”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溫克剛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雖然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十一五”資源綜合利用指導意見》,但從法律層面加快建立健全節約資源的各項法律法規仍是一項緊迫工作。為此首先要利用法律法規和相關制度,制約重復建設,改變無序發展,建立標準體系,盡快形成有利于資源節約的激勵機制。其次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合理制定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供求關系的價格,發揮價格機制調節供需的積極作用。同時還要制定鼓勵生產、使用節能節水產品的稅收政策,制定有利于資源節約、同時又能限制資源過度消費和奢侈消費的一系列財稅政策。
杜國盛代表也說:“下一步要加大技術改造的力度,在內部,主要在節能降耗、提高環保水平、提高質量等方面下工夫,要把能耗降下來。對于企業,要先做精做強,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做大。要加強管理,要從日常的一度電、一滴水、一滴油等小事著手。石油石化等能源行業更應該率先帶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