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因素的影響和刺激下,國際原油價格自2003年以來走出了波瀾壯闊的一輪牛市行情,目前穩穩站在100美元/桶上方。我們認為,原油價格在未來的半年乃至一年內將繼續走高,我們把2008年全年原油均價的預測中樞提高到95美元/桶。
首先,從原油供需來看,供給方在市場中的地位愈加強大,完全可以通過調節產量來對沖美國經濟下滑導致的需求減少,原油供給偏緊的格局將持續存在。
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是,近30年來標志原油長期供給指標的儲采比并未出現明顯回落,甚至比上世紀70年代初還略有提高,這要歸功于勘探力度的加大;但是,全球剩余產能卻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急劇下降,相較上世紀70年代初1200萬桶/天的剩余產能來看,目前300萬桶/天的剩余產能的確看起來令人憂心。如果地緣政治因素導致某產油國產量下降,那么全球原油供應中斷可能并非“杞人憂天”。
從原油、天然氣、煤炭等一次能源的區域分布來看,原油資源儲量分布最為集中,歐佩克產油國的儲量占比超過60%。但是,這些國家在公布其剩余產能數據方面似乎并不積極,很難說清這些國家還有多少剩余產能可供使用。或許這也是歐佩克國家控制油價的一種手段,利用其賣方的強大市場地位來引導油價朝著利于自己的方向演化。我們不認為這種局面會在短期內終結。
其次,雖然今年是美國和俄羅斯大選年,美國政權的政黨輪替或許會對美國能源外交政策產生些許影響,但對油價的影響不會立竿見影,而普京欽定的新總統梅德韋杰夫更會將俄羅斯的強勢能源外交政策發揚光大,繼續對油價的上漲持“放任自流”狀態??偠灾?,原油價格的大幅下跌或許并非是這些國家希望看到的。
第三,在次貸危機影響下,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在此情形下,美國政府有放任美元持續走軟的動力,弱勢美元下,只有不斷推高美元標價,才符合歐佩克及產油國的利益,在供需失衡的市場格局下,天平的重心將向強大的供給方傾斜。美國經濟的衰退預期已經促使美聯儲不斷作出降息舉措,并且不排除未來進一步降息的可能,經濟衰退預期實際上已經體現在了匯率走勢上,但是對于成品油這種在歐美國家相對較剛性的消費來講,消費量的下降可能會較為滯后。因此,我們認為,目前美元匯率走低對原油價格的推升作用,遠大于未來消費預期降低對油價的拉低作用,即目前油價對消費需求的敏感性降低,對匯率變化的敏感性提高。
最后,國際油價的持續飆升將引發全球通脹,投資基金將會更多地涌入大宗商品期貨市場以求對沖,期貨市場的存在將更大程度地加劇油價的波動幅度。從技術上分析,進入今年2月份以后,尤其在油價上破100美元/桶的整數心理關口以后,紐約期交所原油期貨凈多持倉持續增加,且非商業頭寸在持倉中的比重不斷提高,這意味著在投資資金的主導下,市場做多能量仍在積聚,下一個重要的心理關口在120美元/桶左右。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