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下半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中國石化行業受到較大的沖擊,生產持續下降,內外市場萎縮,企業庫存增加,價格大幅下跌。業內專家強調,國家近日出臺的《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將有助于推進整個產業穩定發展、快速升級。
鍛造新型石化產業
中國是石化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據了解,步入21世紀后,石化產業保持快速增長,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左右,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約1個百分點。而化肥、農藥、成品油、乙烯、合成樹脂等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并相繼建成了14個千萬噸級煉油、3個百萬噸級乙烯生產基地,云南、貴州、湖北三大磷肥產區,青海、新疆百萬噸鉀肥工程。
依據規劃,經過3年調整和振興,到2011年主要產品產量中,原油加工量達到40500萬噸,成品油、乙烯產量分別達到24750萬噸、1550萬噸。與此同時,化肥產量達到6250萬噸,鉀肥產量達到400萬噸,高濃度化肥比重提高到80%,在原料產地生產的化肥比重提高到60%,其儲備基本滿足市場調控需要。
產業布局趨于合理。按照規劃,到2011年,成品油“北油南運”的狀況得到改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產業集聚度進一步提高,建成3-4個2000萬噸級煉油、200萬噸級乙烯生產基地,并使煤化工盲目發展的勢頭得到遏制。
根據規劃,將使石化產品結構顯著改善,2009年車用汽油全部達到國Ⅲ標準,2010年車用柴油全部達到國Ⅲ標準,2011年輕質油品收率達到75%,國內高端石化產品自給率明顯提高。
技術進步加快推進。規劃要求,在未來3年中,丁基橡膠等產業化技術要有所突破,千萬噸級以上煉油、百萬噸級乙烯、大型粉煤制合成氨等成套技術裝備實現本地化,煤制油、烯烴、乙二醇等示范工程全部建成投產。
規劃強調,節能減排是重中之重。到2011年,石化產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2%以上,污水、二氧化硫和粉塵等污染物排放量減少6%以上,行業特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綜合能耗普遍降低,大型煉油裝置噸原油加工耗標準油低于63千克,大型乙烯裝置噸乙烯耗標準油低于640千克,大型煤制合成氨裝置噸氨綜合能耗低于1.8噸標準煤
。
科學發展觀要符合
中國石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對中國整個經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正是在這一快速發展過程中,無法避免地集留下很多的矛盾和問題,未有效的解決且使之日益凸現。
業內專家分析,這些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于六大方面:集約發展程度偏低,產業布局分散;創新能力不強,高端產品生產技術和大型成套技術裝備主要依賴進口;產品結構不盡合理,中低端產品比重較大;資源環境約束加大,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加?。晦r資供給需要加強,低成本產品產能不足,市場調控體系不完善;一些地區不顧資源、環境條件,不注重能源轉換效率,盲目發展煤化工。
據了解,此次規劃的制定,以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為出發點,按照“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努力做到“堅持四個結合”,即堅持穩定生產運行與促進產業振興相結合,堅持調整產品結構與增加有效供給相結合,堅持加快技術改造與推進自主創新相結合,堅持實施重大項目與調整產業布局相結合。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