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在保障國民經濟增長、促進社會進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但是基于能源稀缺性、過分倚重化石能源以及化石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等,它又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并對環境保護造成壓力,因此節約能源和開發利用新能源已成為新時期能源經濟面對的現實課題。基于此,日前正式推出的能源藍皮書——《2007中國能源發展報告》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提出中國能源經濟發展面臨的轉型問題,引起能源行業內外的極大關注。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這部能源藍皮書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毅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全立、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國家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徐錠明等擔任顧問,由國務院各部委、著名高校、中央各大新聞單位等長期研究能源行業的30多名行業專家擔任編委,承繼《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06)》研究思路,而在研究框架和體系結構上又不乏創新。她以豐富翔實的研究資料與邏輯謹嚴的學術研究為基礎,以“2006年中國能源行業發展戰略轉型”為主線,對石油、天然氣、煤炭、電力、焦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六大能源行業反映出的中國能源現狀與未來給予重點評價與預測。尤其是,以分析“節約優先、立足國內、優化結構、保護環境和加強國際合作”的能源戰略效果,以及探索在能源行業實踐中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節約型社會為研究目的,在2006年中國能源行業發生的最新變革與漸進改革實踐中,運用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的方法,對能源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了評估,提出了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度量問題。業內專家認為,這是近年來國家級主流研究咨詢機構中,少有的研究成果,是本報告為中國能源行業做出的一個重要貢獻。
《2007中國能源發展報告》主編崔民選博士告訴記者,與《2006中國能源發展報告》不同,《2007中國能源發展報告》共分為七部分,總報告重點分析了2006年中國能源行業發展轉型問題,對中國能源現狀與未來給予評價與預測。六個分報告分別對石油天然氣、煤炭、電力、焦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行業進行了研究,對能源可持續發展及其評價體系進行了研究。為了分析“節約優先、立足國內、優化結構、保護環境和加強國際合作”的能源戰略效果,探索在能源行業實踐中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節約型社會,本報告從中國能源行業的最新發展狀況入手,運用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的方法,對能源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了評估,提出了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度量問題,這是本報告的一個重要貢獻。
《2007中國能源發展報告》表明,2006年中國能源行業改革與調整步伐明顯加快,發展效果更為顯著。在研究報告中,以權威專家和學者為主體的研究群認為:“2006年中國能源行業發展戰略轉型”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近年來受到國際市場及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嚴重影響的能源供需矛盾得到較為明顯的緩解,在供需兩個方面,能源生產保持持續增長而能源消費結構得到優化;其次,以打破行業壟斷和價格改革為標志的能源市場化進程加快,并已“價格調控”方式內生地推動了能源行業的資源優化組合;再者,以《可再生能源法》為標志的發展新能源的立法促進,使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步伐加快,其產業建設初具規模。
然而,作為國家重要戰略資源,也作為可能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因素,能源的稀缺性與經濟總量擴張形成了動態的博弈。不僅能源產業自身的利用效率(能源要素GDP貢獻率),在國民經濟總量擴張及經濟增長中體現出較強的關聯度;而且,經濟結構與能源結構,經濟效益與能源效益的雙重關聯性和聯動性也在顯著增強。當前的總量擴張與經濟發展,正在面臨著能源與環境的雙重約束,以能源消費低效益和環境高污染指數為突出表現,作為現代工業“血液”的能源行業的發展,已在環境容量有限性的制約下形成了新的矛盾和新的挑戰。顯然,對于構建中國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發展體系,堅持“資源節約、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三大原則,推動能源行業的戰略轉型與發展,將有助于這一政策目標的盡快實現。
值得關注的是,《2007中國能源發展報告》發布了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指數。報告指出:中國能源發展目前仍處于粗放型經營狀態,處于傳統向可持續發展過渡階段。如果中國能源發展不能很好轉型,將對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一定影響。中國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任重而道遠。
崔民選最后表示,《2007中國能源發展報告》閱讀人群定位于各級政府部門決策人員、科研機構研究人員、企事業單位領導、媒體記者、國外駐華商社及使領事館工作人員以及關注中國能源形勢的各界人士,并適合各大圖書館、學術單位資料室收藏。“希望《2007中國能源發展報告》的研究和成果能夠有助于中國能源行業的深化改革,有助于政府、行業和研究機構的研究決策,有助于企業和投資者對于未來行業趨勢的把握。讓我們一起為構建中國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發展體系而努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這部能源藍皮書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毅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全立、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國家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徐錠明等擔任顧問,由國務院各部委、著名高校、中央各大新聞單位等長期研究能源行業的30多名行業專家擔任編委,承繼《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06)》研究思路,而在研究框架和體系結構上又不乏創新。她以豐富翔實的研究資料與邏輯謹嚴的學術研究為基礎,以“2006年中國能源行業發展戰略轉型”為主線,對石油、天然氣、煤炭、電力、焦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六大能源行業反映出的中國能源現狀與未來給予重點評價與預測。尤其是,以分析“節約優先、立足國內、優化結構、保護環境和加強國際合作”的能源戰略效果,以及探索在能源行業實踐中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節約型社會為研究目的,在2006年中國能源行業發生的最新變革與漸進改革實踐中,運用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的方法,對能源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了評估,提出了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度量問題。業內專家認為,這是近年來國家級主流研究咨詢機構中,少有的研究成果,是本報告為中國能源行業做出的一個重要貢獻。
《2007中國能源發展報告》主編崔民選博士告訴記者,與《2006中國能源發展報告》不同,《2007中國能源發展報告》共分為七部分,總報告重點分析了2006年中國能源行業發展轉型問題,對中國能源現狀與未來給予評價與預測。六個分報告分別對石油天然氣、煤炭、電力、焦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行業進行了研究,對能源可持續發展及其評價體系進行了研究。為了分析“節約優先、立足國內、優化結構、保護環境和加強國際合作”的能源戰略效果,探索在能源行業實踐中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節約型社會,本報告從中國能源行業的最新發展狀況入手,運用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的方法,對能源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了評估,提出了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度量問題,這是本報告的一個重要貢獻。
《2007中國能源發展報告》表明,2006年中國能源行業改革與調整步伐明顯加快,發展效果更為顯著。在研究報告中,以權威專家和學者為主體的研究群認為:“2006年中國能源行業發展戰略轉型”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近年來受到國際市場及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嚴重影響的能源供需矛盾得到較為明顯的緩解,在供需兩個方面,能源生產保持持續增長而能源消費結構得到優化;其次,以打破行業壟斷和價格改革為標志的能源市場化進程加快,并已“價格調控”方式內生地推動了能源行業的資源優化組合;再者,以《可再生能源法》為標志的發展新能源的立法促進,使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步伐加快,其產業建設初具規模。
然而,作為國家重要戰略資源,也作為可能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因素,能源的稀缺性與經濟總量擴張形成了動態的博弈。不僅能源產業自身的利用效率(能源要素GDP貢獻率),在國民經濟總量擴張及經濟增長中體現出較強的關聯度;而且,經濟結構與能源結構,經濟效益與能源效益的雙重關聯性和聯動性也在顯著增強。當前的總量擴張與經濟發展,正在面臨著能源與環境的雙重約束,以能源消費低效益和環境高污染指數為突出表現,作為現代工業“血液”的能源行業的發展,已在環境容量有限性的制約下形成了新的矛盾和新的挑戰。顯然,對于構建中國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發展體系,堅持“資源節約、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三大原則,推動能源行業的戰略轉型與發展,將有助于這一政策目標的盡快實現。
值得關注的是,《2007中國能源發展報告》發布了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指數。報告指出:中國能源發展目前仍處于粗放型經營狀態,處于傳統向可持續發展過渡階段。如果中國能源發展不能很好轉型,將對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一定影響。中國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任重而道遠。
崔民選最后表示,《2007中國能源發展報告》閱讀人群定位于各級政府部門決策人員、科研機構研究人員、企事業單位領導、媒體記者、國外駐華商社及使領事館工作人員以及關注中國能源形勢的各界人士,并適合各大圖書館、學術單位資料室收藏。“希望《2007中國能源發展報告》的研究和成果能夠有助于中國能源行業的深化改革,有助于政府、行業和研究機構的研究決策,有助于企業和投資者對于未來行業趨勢的把握。讓我們一起為構建中國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發展體系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