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回到故鄉過春節,我也感覺不到開心。”林先生說,他的“特許經營”加油站在“兩節”期間失去了“中國石油”這塊牌子,盡管此前已有預感,但林先生堅稱民營加油站的“安全隱患”并不是失去特許經營權的主因。
解約
來自福建的林先生在沈陽開加油站有5年多了,時至今日,他成功地經營著4個“中國石油特許經營”的加油站。今年1月初,林先生和沈陽市其他80多家加盟商一起,突然被召集開會,中石油沈陽銷售分公司負責人當場宣布,一個月之內,中石油要收回沈陽加盟商的特許經營權。
來自該公司內部的消息稱,之所以突然收回特許經營權,是因為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去年“11·13爆炸”發生之后,中石油內部希望徹底清查安全隱患,結果發現沈陽的眾多加盟站存在各種安全隱患,加上難以實施有效的統一管理,所以就決定收回特許經營權。
截至記者發稿為止,林先生的兩個加油站已經退出了特許經營,另外的兩個站,退出手續正在辦理之中;沈陽地區原有的80多個中石油加盟站,已經有60多個與中石油簽訂了退出協議,并對記者表示“由于自身原因退出加盟”。
而來自黑龍江和吉林兩省的消息表明,中石油收回加盟站特許經營權的行動,已經波及到了東北三省數百家獨立于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系統”之外的民營加油站。
油源
一直以來,成品油的批發權都掌控在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兩大巨頭公司的手中。東北的民營加油站要想賣油,就得到兩大公司批發,在這種情況下,過去民營加油站的油源一直難言平穩。
三年以前,主要在長江以南發展的中石化前來東北拓展終端銷售市場,為謀求快度擴張,中石化采取了自建加油站和民營油企特許權加盟兩種方式來進行市場推廣。這給一直以東北為自己勢力范圍的中石油帶來了挑戰。
中石油為鞏固自己的地盤,開始對東北的民營加油站暗送秋波,恰好此時,民營油企也希望借中石油的牌子提升自己的銷售額,雙方由此一拍即合。
記者調查得知,當時中石油在沈陽開始發展特許經營,只要是硬件設施基本合格的民營加油站,都可以在每年交納加盟費1萬元、保證金4萬元的前提下,成為中石油加油站中的一員,掛上“中國石油特許經營”的牌子。
林先生立即選擇了加盟,原因很簡單:成為中石油的加盟商之后,不但有了“中國石油”的招牌,困擾民營油企的油源問題也得到了中石油“一視同仁”的保證。
盡管為了達到中石油“統一標識、統一店鋪”的要求,每個站還需要投入十幾萬元重新裝修,但諸多民營加油站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加盟。
林先生4個加油站的位置都不在沈陽市的核心地區,但他的生意在加盟當年就增加了3至5成。他認為,一方面因為油源可以保證,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掛著“中國石油”這塊響當當的牌子,充分得到了司機們的信任。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特許加盟站的老板們發現日子不像開始時那樣好過了。
加盟一年之后,特許加盟站向中石油申報需量時,經常得到“油源緊張,限量供應”的答復。“供給量只是需求量的一半是經常的事情。”
2005年夏,油荒在全國蔓延。在中石油的努力下,東北沒有受到油荒的大面積沖擊。在沈陽,中石油旗下130多家直營加油站全部可以得到足量供應,而特許加盟站卻經常缺貨,甚至出現過“無油可加”的窘境。
事實上,在國際原油供應吃緊時期,為了保證自有加油站的油品供應,兩大石油公司的國標油供應一直遵循先“自有”再“社會”的潛規則。油源的緊缺,客觀上也成為一部分特許加盟站經營混合油(國標油和地方小煉油廠煉制的不達標油)的一個重要誘因。這又進一步影響了兩大石油公司的形象。
2005年,中石油和加盟站為油不斷吵架,雙方已經漸漸失去了合作的前提,這讓林先生開始擔心雙方有一天會翻臉。這種擔心在半年之后,借著“安全”問題迅速地成為現實。
迷途
吉林石化爆炸案以后,民營加油站的生存問題,再現東北三省各位油企老板的案頭。
中石油沈陽公司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是中石油做出的“摘牌”決定,而此前,北京方面也做過調查,發現加盟站各個方面的安全隱患的確很多。“他們不是我們自己的加油站,平時我們管理又不多,一旦出了事故,我們會因為特許權而脫不開責任。”他隨后說,“但我們還會一如既往地供應他們國標油。”
然而,有太多的加盟站的管理者不認同這樣的說法。“對于加油站來說,安全隱患隨時存在,我們不否認這可能是中石油做出撤銷特許經營決定的一個原因。”那位于姓總經理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安全問題對于加油站,“怎么說都可以有問題”。難道在消防等國家職能部門的統一管理下,中石油自己開的加油站就沒有安全問題嗎?
相對于“安全”這一理由,諸多的民營油企老板更傾向于“中石油想借此斷油”。他們表示:去年夏天油源緊的時候,中石油不給我們供油受到了大家的質疑,解除加盟關系之后,不給供油,我們也就沒有任何質疑的道理了。
三年之后,民營加油站又回到了“尋求油源保證”的原點上。加之存在多時的“批零倒掛”,東北的很多民營加油站已經真正走到了懸崖邊上。
事實上,從2004年開始,一度被看作是“稀缺資源”的加油站,其轉讓的信息就不斷出現在沈陽報紙的信息欄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營加油站老板說:“以前轉讓的都是城郊的油站,也許不久之后市內的油站也會有轉讓的。”
生存下去的另一種可能,是加盟另一個石油巨頭中石化。但記者調查的6家民營加油站,其負責人都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否定。“那不過是同樣結果的另一場游戲。”一位陳姓油企老板笑言。
“民營加油站如果想出售,我們可以考慮收購。”中石油沈陽公司一位負責人的話,提供了民營加油站可能消失的另一種未來。
林先生說,他一是要堅持,因為2006年年底成品油批發市場要放開,油源壟斷將借此被打破;二是希望成品油定價改革方案能盡快出來,以便先解決賣油賠錢這個涉及生存的問題。
“但這些結果我們都可能等不到,也許我們會悉數出局。”林先生說,“我們的存在,與等待無關。”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
解約
來自福建的林先生在沈陽開加油站有5年多了,時至今日,他成功地經營著4個“中國石油特許經營”的加油站。今年1月初,林先生和沈陽市其他80多家加盟商一起,突然被召集開會,中石油沈陽銷售分公司負責人當場宣布,一個月之內,中石油要收回沈陽加盟商的特許經營權。
來自該公司內部的消息稱,之所以突然收回特許經營權,是因為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去年“11·13爆炸”發生之后,中石油內部希望徹底清查安全隱患,結果發現沈陽的眾多加盟站存在各種安全隱患,加上難以實施有效的統一管理,所以就決定收回特許經營權。
截至記者發稿為止,林先生的兩個加油站已經退出了特許經營,另外的兩個站,退出手續正在辦理之中;沈陽地區原有的80多個中石油加盟站,已經有60多個與中石油簽訂了退出協議,并對記者表示“由于自身原因退出加盟”。
而來自黑龍江和吉林兩省的消息表明,中石油收回加盟站特許經營權的行動,已經波及到了東北三省數百家獨立于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系統”之外的民營加油站。
油源
一直以來,成品油的批發權都掌控在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兩大巨頭公司的手中。東北的民營加油站要想賣油,就得到兩大公司批發,在這種情況下,過去民營加油站的油源一直難言平穩。
三年以前,主要在長江以南發展的中石化前來東北拓展終端銷售市場,為謀求快度擴張,中石化采取了自建加油站和民營油企特許權加盟兩種方式來進行市場推廣。這給一直以東北為自己勢力范圍的中石油帶來了挑戰。
中石油為鞏固自己的地盤,開始對東北的民營加油站暗送秋波,恰好此時,民營油企也希望借中石油的牌子提升自己的銷售額,雙方由此一拍即合。
記者調查得知,當時中石油在沈陽開始發展特許經營,只要是硬件設施基本合格的民營加油站,都可以在每年交納加盟費1萬元、保證金4萬元的前提下,成為中石油加油站中的一員,掛上“中國石油特許經營”的牌子。
林先生立即選擇了加盟,原因很簡單:成為中石油的加盟商之后,不但有了“中國石油”的招牌,困擾民營油企的油源問題也得到了中石油“一視同仁”的保證。
盡管為了達到中石油“統一標識、統一店鋪”的要求,每個站還需要投入十幾萬元重新裝修,但諸多民營加油站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加盟。
林先生4個加油站的位置都不在沈陽市的核心地區,但他的生意在加盟當年就增加了3至5成。他認為,一方面因為油源可以保證,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掛著“中國石油”這塊響當當的牌子,充分得到了司機們的信任。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特許加盟站的老板們發現日子不像開始時那樣好過了。
加盟一年之后,特許加盟站向中石油申報需量時,經常得到“油源緊張,限量供應”的答復。“供給量只是需求量的一半是經常的事情。”
2005年夏,油荒在全國蔓延。在中石油的努力下,東北沒有受到油荒的大面積沖擊。在沈陽,中石油旗下130多家直營加油站全部可以得到足量供應,而特許加盟站卻經常缺貨,甚至出現過“無油可加”的窘境。
事實上,在國際原油供應吃緊時期,為了保證自有加油站的油品供應,兩大石油公司的國標油供應一直遵循先“自有”再“社會”的潛規則。油源的緊缺,客觀上也成為一部分特許加盟站經營混合油(國標油和地方小煉油廠煉制的不達標油)的一個重要誘因。這又進一步影響了兩大石油公司的形象。
2005年,中石油和加盟站為油不斷吵架,雙方已經漸漸失去了合作的前提,這讓林先生開始擔心雙方有一天會翻臉。這種擔心在半年之后,借著“安全”問題迅速地成為現實。
迷途
吉林石化爆炸案以后,民營加油站的生存問題,再現東北三省各位油企老板的案頭。
中石油沈陽公司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是中石油做出的“摘牌”決定,而此前,北京方面也做過調查,發現加盟站各個方面的安全隱患的確很多。“他們不是我們自己的加油站,平時我們管理又不多,一旦出了事故,我們會因為特許權而脫不開責任。”他隨后說,“但我們還會一如既往地供應他們國標油。”
然而,有太多的加盟站的管理者不認同這樣的說法。“對于加油站來說,安全隱患隨時存在,我們不否認這可能是中石油做出撤銷特許經營決定的一個原因。”那位于姓總經理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安全問題對于加油站,“怎么說都可以有問題”。難道在消防等國家職能部門的統一管理下,中石油自己開的加油站就沒有安全問題嗎?
相對于“安全”這一理由,諸多的民營油企老板更傾向于“中石油想借此斷油”。他們表示:去年夏天油源緊的時候,中石油不給我們供油受到了大家的質疑,解除加盟關系之后,不給供油,我們也就沒有任何質疑的道理了。
三年之后,民營加油站又回到了“尋求油源保證”的原點上。加之存在多時的“批零倒掛”,東北的很多民營加油站已經真正走到了懸崖邊上。
事實上,從2004年開始,一度被看作是“稀缺資源”的加油站,其轉讓的信息就不斷出現在沈陽報紙的信息欄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營加油站老板說:“以前轉讓的都是城郊的油站,也許不久之后市內的油站也會有轉讓的。”
生存下去的另一種可能,是加盟另一個石油巨頭中石化。但記者調查的6家民營加油站,其負責人都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否定。“那不過是同樣結果的另一場游戲。”一位陳姓油企老板笑言。
“民營加油站如果想出售,我們可以考慮收購。”中石油沈陽公司一位負責人的話,提供了民營加油站可能消失的另一種未來。
林先生說,他一是要堅持,因為2006年年底成品油批發市場要放開,油源壟斷將借此被打破;二是希望成品油定價改革方案能盡快出來,以便先解決賣油賠錢這個涉及生存的問題。
“但這些結果我們都可能等不到,也許我們會悉數出局。”林先生說,“我們的存在,與等待無關。”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