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記者獲悉,中國鋁業公司(簡稱中鋁)與河南中邁鋁業公司已于1月10日簽訂了重組協議。這一天,與中鋁和連城鋁業、白銀紅鷺鋁業簽訂意向性協議正好相隔一個月;
與中鋁和山西關鋁、河南焦作萬方簽訂合作協議相距不過一個月零三天。
在短短一個月時間里,一口氣連下五城,這不僅在中國鋁業歷史上絕無僅有,就是在中國公司兼并史上亦屬罕見。
然而,中鋁的并購戰車并未有絲毫停歇。
記者從遼寧撫順鋁廠了解到,撫順鋁廠也正在與中鋁洽談重組事宜。另有消息稱,中鋁對青海西部礦業旗下的百河鋁業也有興趣。“我們下一步還會選擇一些企業進行并購。”中鋁一位內部人士稱。
低成本擴張之道
“也許再沒有比此時更好的收購時機了。”中國有色金屬協會負責人文獻軍說,“中鋁非常明智,現在電解鋁企業狀況不好,不等于將來也不好,一旦電解鋁行業復蘇,再想收購成本勢必成倍增加。”
低成本擴張是眾多公司時常掛在口頭上的一句話,但是能把這幾個字發揮得淋漓盡致,中鋁可稱得上是樣板。
據記者從相關渠道了解的信息看,中鋁與美鋁合作,中鋁只出設備、技術不出錢;去年收購蘭州鋁業,中鋁僅用7.8億投資就控制了30億元資產。
另據報道稱,為了避免支付股改對價造成的損失,在收購焦作萬方時,中鋁明確表示,
先由原控股股東萬方集團支付完上市公司股改對價,才能進一步重組。
盡管中鋁至今不愿向外界透露其收購的一些公司的收購價,但一位熟悉內情的人士稱,中鋁近期收購的一系列公司均系超低成本收購,投資額與所收購公司的資產差距很大,“由于上游原材料成本高企,電解鋁公司的生計十分困難,而如果能與中鋁聯姻,則將大大緩解原材料壓力,因此這些企業對中鋁可以說是半賣半送了。”
布局電解鋁
電解鋁是中鋁未來發展戰略中最重要的一環,在中鋁發展構架中,氧化鋁、電解鋁及其他稀有金屬都被其列入發展重點。而在全部業務中,“中鋁已經把電解鋁作為公司發展的第二大業務。”中鋁一位內部人士稱。
作為國內最大的氧化鋁企業,中鋁的電解鋁產量曾顯得微不足道。
2004年,中鋁氧化鋁產量達到600多萬噸,而電解鋁產量僅96萬噸。上下游發展不均衡的矛盾顯露無疑。
然而,中鋁的目標是要打造一艘中國鋁業的航空母艦。為此,中鋁不僅要做氧化鋁霸主,還要做電解鋁行業的霸主。
事實上,早在其前任掌門人郭聲琨時代,中鋁就已經制定了一個全面長遠的作戰計劃,即優先發展氧化鋁,有條件發展電解鋁,跨越式發展鋁加工。“我們以后肯定還會加大電解鋁發展力度。”中鋁董事長肖亞慶一年前接受本報采訪時說。
2004年、2005年中鋁分別拿出100多億人民幣開始轟轟烈烈的低成本擴張。
目前,中鋁電解鋁產能已接近150萬噸。布局從中原一直輻射到南部廣西、北部包頭、西部甘肅。如果中鋁下一步拿下撫順鋁廠,將完成在中國的全方位布局,基本做到了有電解鋁的地方就有中鋁。
為何所向披靡
“事實明擺著,我們根本無力與中鋁抗衡。”被中鋁收購前,白銀鋁業和中邁鋁業都有人士向記者吐露這樣的心聲。這可謂一語道出中鋁收購戰車所向披靡的根本原因。
“雖然有很多人認為煤、電、運等原因在電解鋁企業的生產成本中占很大比重,但我還是堅持認為,氧化鋁在電解鋁企業成本中占70%。”河南有色金屬學會副會長劉立彬告訴記者。言外之意,如果不是受制于氧化鋁,電解鋁企業中相當一部分企業不會走到今天的地步。
劉立彬稱,氧化鋁來源主要有兩種途徑,一個是國內,一個是國外,二者的比例各占50%,而國內部分的供給主要就來自中鋁。然而,并不是每個企業都能跟中鋁簽上訂購合同,“對于一些小企業,中鋁連理都不理。”河南一位貿易商說。
因此,多年來電解鋁企業對于中鋁可以說是“既恨又怕”。“如果我們得罪了它,就拿不到氧化鋁了。”河南一家電解鋁企業的負責人稱。
而在中鋁近期大肆收購電解鋁企業之后,這種“既恨又怕”的感覺則更加強烈。因為中鋁收購的企業幾乎都是當地最好的企業,如果最好的企業都因為活不下去而倒向中鋁,那些沒有被中鋁看中的企業,今后又將何去何從呢?
[1]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