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東北最大的民營石油企業黑龍江龍慶石化曾在石油儲備上豪賭過一場,然而投資了將近10萬立方米容量的油庫無油可存。讓我們再回到江蘇如東洋口港。在這一帶,石油儲備已然是個最熱話題,地方政府付諸的熱情并不亞于當年對民營經濟曾有過的追捧。然而,這一話題距離那些正在活躍中的市場經濟主體,卻似乎并不如人們想象中那樣接近。
由于樊龍興本人在俄羅斯,本報記者沒直接采訪到他本人,我們在本報道中只進入了他所在產業里的圍城,沒能邁進他心靈的圍城,所以尚不能解開樊試圖神秘進入如東洋山港的全部咒語。
至少有一個問題是顯然的:民企油商樊龍興們借《國家石油儲備法》立法之機一試身手以展開博弈之局的“企圖”已經昭然。他們還需要等待,等待國家給一個讓民企合規投資、合法收益的理由。
通常意義下,這種理由,在中國意味著立法。就石油儲備而言,有消息稱《國家石油儲備法》雖然已開始醞釀,民企準入問題,各方仍存在較大分歧,立法進程被一再延遲。
不過,平衡之策仍有祭出——決策層將權威性有限的《國家石油儲備管理條例》列入了立法計劃,并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出臺。
在這里,渲染和夸大民營企業與國有壟斷者之間的對立情緒是毫無價值的。至少在眼下,他們還是有合作的可能,這種合作有著多種可能性,比如,采取國企與民企石油儲備分開經營,或者以國企為主體,分別與幾家民企進行合作。
這就意味著,民企在國家整個石油儲備體系中的地位也許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和穩固。即便如此,包括樊龍興在內的眾多民營油企并沒有打算放棄對這個從未嘗試過的領域付諸跑馬圈地的熱情,對于他們而言,可以把搶占來的地盤再送出去,把建好的油庫和碼頭再租借或轉手他人,以求變現。
無論如何,國家石油儲備立法,絕不能簡單地表現為協調各方利益的一個折衷品,而是應該成為體現市場交易原則和法律公正意義的一次嘗試。對于石油儲備的體系建設來說,這種嘗試或許是痛苦而矛盾的,但對于整個石油體制的改革和完善,這些都將會是必須經歷的過程。
其實不用去考慮民營企業能獲得什么樣的利益,在任何情況下,理性的商人都會讓自己的利潤最大化而損失最小化。正如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里所說,完善的競爭性的市場機制和個人的理性自利行為相結合,就是社會福利的增進。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