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偉的嘉峪關城樓西南不遠的戈壁灘上,5輛履帶式移動電站車發出震耳的轟鳴聲,5名焊工正將一根根長11.2米、直徑813毫米的鋼管焊接在一起。
這是國家重點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的一個施工現場。這項工程西起新疆烏魯木齊,東至甘肅蘭州,是繼西氣東輸之后的又一項國家級大型長輸管道,每年可以輸送成品油1000萬噸,原油2000萬噸。
據西部管道公司甘肅管理處介紹,西部管道工程成品油管道部分已于去年12月全線貫通。到今年4月底,原油管道部分還剩70多公里沒有鋪設,目前已進入最后的沖刺階段,其中甘肅境內剩余約40公里,涉及玉門、嘉峪關、酒泉三市。
5月1日上午11時,記者在位于嘉峪關市以西約10公里的施工現場看到,施工人員挖出了一條深約4米、長約4公里的溝道,溝道上面是一根根鋼管。
20多名身穿紅色工作服的施工人員中,除了5名正在焊接的工人外,還有10多人正在打磨管口銹跡,整個工地緊張有序。施工點負責人封龍說:“我們每天早上5點半就要到現場施工,晚上七八點才回去。按照計劃,今年5月底原油管道就要全線貫通,大家都鉚足了勁干活,我們不能拖整個工程的后腿。”封龍一邊和記者說話,一邊在本子上記錄各種數據。“我的工作就是把每根管子的編號、規格、位置以及誰焊的等信息都一一收集,匯總后輸入計算機。”他說,西部管道是我國首條數字化管道,有了這些數據,將來管道出了什么問題,可以及時確定位置、查找原因。
50歲的封龍參加了西氣東輸、蘭成渝、澀寧蘭等國內重要長輸油氣管道的建設,輾轉陜西、甘肅、新疆、安徽等十余個省區。他說,一線施工人員大都是20出頭的年輕人,他最擔心的是他們的結婚問題,“搞長輸管道建設的,一年回不了幾天家。即使有人給介紹個對象,但哪有時間談呀,大多數快30歲的人都還沒結婚呢。”
中午12點,送飯的中巴車來到了工地。趁著吃飯的功夫,19歲的焊工趙磊對記者說,他參加工作才一年多,以前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現在卻成了一個“鄉下人”,但并不感到有啥后悔。“長年在野外工作當然辛苦,但看到管道一天天建成,心里很有成就感。”
封龍告訴記者,他有一個深深的感受:現在的勞動者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當然工作依然很苦很累,但最大變化是待遇相應提高了,不再是單純強調奉獻。”參加工作一兩年的工人每月也能收入3000元,他這個有33年工齡的老員工每個月能收入五六千元。“這是因為國家逐漸富裕起來了,收入提高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他們的價值受到了社會的尊重。”
“我們標段需要穿越鐵路6次、西氣東輸管道4處、溝渠45條,累計穿越點128處,是整個管道中穿越密度和施工難度最大的地段。”大慶油田建設集團管道有限責任公司副經理呂繼承說:“5月是施工的黃金季節,工程進度將會加快。我們一天可以鋪設2公里,再有20來天,工程就可以全部完工了。”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