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油廠風險失控問題曾引起市場各方廣泛關注,不過利用中國油廠壓榨利潤指數(QMCI)卻可以真正發揮期貨市場避險功能,鎖定生產利潤,而不是被動地通過停工限產等手段,往下游產業鏈轉嫁風險。
2000年以來,我國大豆需求激增,僅靠國產大豆供應無法滿足快速膨脹的壓榨需求,進口大豆逐年增多,進而成為國內豆油供應的重要來源之一。但自2004年以后,油廠進口大豆越多賠錢也就越多,國內大豆壓榨行業步履維艱。發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國內油廠無法對國外采購和國內銷售進行同時、合理的保值操作。對于依賴進口大豆為原料的大部分國內油廠來說,原料(大豆)采購在外,產品(豆油和豆粕)銷售在內。采購和銷售的兩個不同市場中價格劇烈波動風險,常常無法控制,如前兩年中盛糧油公司在CBOT套保失敗就是典型例子。
據青馬投資首席分析師馬明超介紹,在大豆壓榨套利中,多以壓榨利潤作為指標來衡量大豆和豆油、豆粕的價格關系是否合理。在期貨市場上,可以通過買入(或賣出)大豆期貨合約的同時,賣出(或買入)豆粕和豆油期貨合約的跨品種套利,來獲取相應壓榨價差。通過對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統計分析,可以確定國內外期貨市場壓榨收益的正常數值范圍。理論上,當大豆壓榨利潤過高時,便會有更多油廠增加大豆采購,提高豆粕、豆油產出,從而抬高大豆價格、抑制豆油、豆粕價格上升;同時,也將吸引投資者進入期貨市場進行買大豆、賣豆粕與豆油的操作,賺取無風險的套利利潤。這樣,壓榨利潤也必將出現回歸至合理數值范圍;反之亦然。
中國油廠正常經營過程是采購國際大豆,加工成豆粕和豆油在國內銷售。目前,油脂企業參與期貨市場規避風險已經不是件稀奇事,但通過期貨市場真正鎖定利潤的企業卻寥寥無幾。問題根源就在于企業把重點放在成本鎖定上,而不是利潤綜合衡量上。據馬明超介紹,最新推出的中國油廠壓榨利潤指數(QMCI),與國際(CBOT)、國內(DCE)大豆及豆粕、豆油期貨價格波動擬合匹配相關度極高,為機構投資者提供了極好的套保套利機會。
QMCI遵循貿易物流對大豆品種進行組合:一方面,壓榨企業在考慮生產計劃、成本核算及供需關系時,可以以QMCI為標的,通過在期貨和現貨這兩個市場中選擇最優成本以及產成品銷售價格來計算生產利潤,調整經營方向,以實現企業經營低風險的最大化利潤,做到真正套期保值;另一方面,普通期貨投資者也可以追蹤QMCI波動趨勢,利用企業套期保值原理,在期貨市場上獲得無風險壓榨套利利潤。
因此,油廠可以用目前價格鎖定美豆或南美豆進口成本,同時在國內大連期貨市場上鎖定豆粕和豆油銷售價格;然后按鎖定價格售出壓榨出的豆粕與豆油,就可以獲得比較穩定的利潤??紤]到船運時間和生產時間,當月到港的進口豆壓榨后拋當月連粕、連油合約不符合貿易流,因此選擇后面隔兩個月份的合約進行拋空,在時間上可行。
由于壓榨利潤需要綜合考慮大豆、豆粕和豆油三個品種,因此影響因素眾多。其中最基本因素是大豆產量、世界需求、結轉庫存,以及發展中國家對可食用油需求、馬來西亞棕櫚油產量、歐盟對豆粕需求、政府計劃及天氣等因素;另外,許多季節性、周期性因素也會影響大豆壓榨利潤。盡管有天氣等難以預測的因素存在,但通過QMCI指數可以很好地規避市場風險。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