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油交易所開業引發市場發展模式之爭
定位于現貨中遠期交易的上海石油交易所(SPEX)今日舉行開業典禮,這意味著我國現代石油市場正式投入運營。
此外,由泰山石油發起設立的廣東石油交易中心可能在年底前成立。這兩大石油市場的出現受到業界高度關注。那么,以上海石油交易所為代表的中國石油現貨市場發展之路該如何走?是偏向期貨,還是純現貨交易?
業內有識之士指出,從現在來看,上海石油交易所應該朝著純粹的現貨市場方向發展,而不是帶有期貨的味道。
“變相期貨”還是現貨交易?
作為一家石油現貨交易市場,上海石油交易所經商務部審批同意而設立。其股權結構中,隸屬上海市發改委的上海久聯集團占80%股份,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中化平分剩余股權。按照上海石油交易所未來幾年的規劃,該所將堅持源于傳統現貨、創新現代現貨的戰略定位,探索建設新型BtoB交易平臺,逐步建設成為全國石油石化現貨交易中心和亞太地區乃至世界上有影響力的能源商品交易市場之一。
不過,記者通過對上海石油交易所相關細則的研究,看到了一些期貨的影子。根據該所公布的首批上市交易品種的質量標準討論稿,180CST燃料油質量標準(1號)品種與目前上海期貨交易所燃料油期貨品種基本一樣,唯一的區別是交易單位名稱為“批”,而上期所的品種為“手”。這一品種也是目前市場上交易量最大的品種。此外,在結算方式和交割倉庫的設置上,兩者也有相同之處。“這可能就是問題所在。”上海一位燃料油貿易商向記者表示,“如果按照這種思路,上海石油交易所似乎是上期所的‘第二交易廳’了。”
從結算模式來看,上海石油交易似乎扮演著期貨交易所的角色。上海石油交易所將通過“差價結算”,即根據當日結算價向買賣雙方提供結算單,如果持倉資金不足,還可能追加保證金。這一做法與期貨交易極為相似。一位貿易商認為,如果是純粹的現貨交易,只需在交易時交納定金后到期交割就可以了。此外,在上海石油交易所網站列出的交易商的8種盈利模式中,明確將“通過套期保值操作,鎖定價格波動的風險”這種期貨獨有的鎖定風險方式歸納進來。
應該采取哪種發展模式
今年3月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2006年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要點》第十五條,首次明確提出要“取締地下錢莊和變相期貨市場”。正在修訂的《期貨交易管理條例》有“禁止變相期貨交易”相關條款,業內專家對于是否應該禁止的爭議到了白熱化程度。如果該條例草案相關內容最終被完整保留,像上海石油交易所這樣的市場其性質認定無疑將成問題。不過,北京工商大學胡俞越教授堅持把這類市場“留下來”的觀點。他表示,當務之急是加強對這類市場的監管,制定相關法律引導其發展,以免當年“瓊膠事件”重演。
上海石油交易所的一位會員對該所寄予較高的希望。她認為,目前國內迫切需要一個提供石油化工產品的信息和信用平臺,這可以很好地彌補上海期貨交易所目前品種單一的缺陷。但這位貿易商強調,上海石油交易所的出路在于朝著純粹的現貨市場方向發展,而不是帶有一些期貨的味道。
“油品這類特殊貿易中將涉及增值稅問題,且每一筆轉讓都會涉及。如果要以打足增值稅這種方式進行轉讓,交易成本會非常高,甚至沒有辦法實現轉讓。”一位燃料油貿易商分析說。在其他一些參與者看來,他們最擔心的問題也是稅務結算。
期貨交易是按照結算價格來結算,由期貨交易所作為結算中心。在不交割的情況下,增值稅則允許買賣雙方在平倉后抵扣。而上海石油交易所的參與方可享有稅收優惠政策,比如注冊在浦東新區、稅收由浦東新區稅務局負責征管的場內交易商,企業所得稅按15%的稅率征收。此外,交易商還可以根據交易量享有相應的財政扶持政策。比如交易額3000萬元以下的,當年實現的增加值補貼2%。但是,這些優惠可維持多久?在結算工作中是否會發生違規的情況?對于參與商來說,這些都將是很令人頭疼的問題。貿易商們擔心,如果真的采用類似于期貨的方式結算,很多規范的國有大企業可能會不敢參與進來。
一些交易商認為,上海石油交易所的發展目標應該確立為信息和信用控制平臺。在傳統的燃料油現貨貿易中,油商和用戶之間往往存在賒賬的慣例,由于目前國內缺乏一個良好信用控制平臺,在去年燃料油價格大幅上漲中,華南地區不少油商因大量壞賬而紛紛倒閉。如果上海石油交易所能夠搭建一個有效的信息和信用平臺,則可以解決石油現貨貿易中長期賒賬而隱藏的巨大風險,因此不失為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