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桶60美元上下的國際原油價格正在中國市場上掀起陣陣漣漪:中國成品油價格會不會隨之下調?已經基本建設完畢的四大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基地會不會逢低買進、開閘注油?
本報從國家發改委權威渠道獲得的答復是:兩者都不大可能,國內油價既不會馬上降價、石油儲備也不會現在就注油。
“還在等,不如再等等”,這位發改委的人士告訴記者說,國際油價可能會再下降,現在是否調價或進油“還拿不定主意”。
降價可能性不大
為什么近期國內成品油不會隨國際油價下降而下調呢?上述人士一言以蔽之:尚未與國際接軌。
據他介紹,中國的油價漲幅還是低于國際的,國際上漲50%,國內的漲幅僅為10%。如果要真正接軌的話,國內成品油價格還得漲,就算一噸原油能煉70%的成品油的話,如果按3000元/噸原油計,煉1.4噸成品油的原料成本就要達到4500元/噸,但現在卻賣4000元/噸,價格還是倒掛的。
在4個月前的成品油漲價中,大部分汽油價格已經突破了每升5元大關。當時消息說,今年年底前國內成品油價格要漲到每升8到10元,與國際油價接軌。
不過早有專家對“國際接軌”表示質疑,因為按照現在的油價推算,中國的汽油零售價格與美國國內市場上的價格已經不相上下了。
中國能源網信息總監韓曉平說,中國成品油價格是在國際原油價每桶70美元時漲的價,現在美國是2.42美元/加侖,大致4元多/升,除去稅,“中國油價已經基本上接軌了”。
國家經濟信息中心的能源專家牛犁說,不排除“安撫性降價”的可能。
“安撫性降價”還是第一次有人提出。顯示油價主管部門,既希望不斷漲價與國際接軌,以消除煉化環節的虧損,又不得不照顧民眾的情緒,消除國內油價只漲不跌的誤解。
既然中國進口的原油是國際價格,零售的汽油也與美國價格接軌,兩端的價格都是一樣的,為什么美國的煉化企業能賺錢,中國的煉化企業卻總喊著虧損和倒掛,中國財政又要拿出100億的大禮包去彌補其虧損呢?
業界普遍批評的是,中國的煉化環節出了問題,消耗了過高的成本。
上述國家發改委人士也表示,在壟斷的情況下,無法做到煉油環節的市場化;還得顧及中國國情因素,像軍隊用油、西藏地區的用油等都要全面考慮。
他說,每桶石油價格在30到40美元之間,或低于50美元時“可能會有所動作”。
儲備注油準備不足
雖然四大基地陸續建成,但據本報了解,中國的石油儲備機制還是相當的混亂與不成熟。
上述國家發改委人士說,業界期待已久的國家石油儲備中心還處在組建階段,其管理運作模式都沒有出臺,各種制度也尚無清楚的規則可循。
另外,儲備基地的油源是進口,還是國產,一直未有定論;儲備基地的運作模式是政府主導還是商業模式也不清晰。
一位發改委內能源系統的人士建議應該參考美國的儲備經驗。
據了解,美國戰略石油儲備(SPR)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國家應急石油儲備,建設比較早、管理經驗豐富、相關法規制度比較健全、收/放儲和輪換運作比較成熟。
美國戰略石油儲備誕生于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由位于得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等四個儲備基地組成,按照美國能源政策和保護法案EPCA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在總統的領導下由能源部組織實施對SPR的管理,超出法律法規規定對SPR進行處置時,要得到國會的授權。除了SPR,美國還于2000年建立了規模為200萬桶的東北部地區家庭取暖用油儲備,該儲備起到緊急情況下的緩沖作用,當嚴重依賴石油供應的東北部地區遭受取暖用油供應中斷時作為商業供應的補充。
目前美國SPR儲備能力為7.27億桶,政府替代進口保護能力達到59天,加上私人機構儲備合計約118天,滿足國際能源組織IEA對OECD組織成員國90天進口保護能力的要求。
目前,中國兩大石油公司的儲備僅是21天。
上述人士由此提出了幾點建議,這些建議都是業界關注已久的老話題,但目前確實是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他說,第一,中國應該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保證儲備運作、基地建設,明確目的與方式、運作機制等;如應醞釀出臺《儲備法》,第二,建立儲備管理體制,像美國石油儲備體制是三級管理;而中國目前還只是二級,如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基地,石油儲備中心還沒有組建完成,石油儲備中心人員還未到位;第三,規范儲備運營機制和完善儲備方式,如何收儲、拋儲,怎樣應對國際影響;甚至包括平衡國際收支都要有章可循;儲備上也要分為國家戰略儲備,企業儲備,國家強制性規定,將儲備變成企業的義務,并且納入整個體系中。
中國能源網信息總監韓曉平認為,現在中國應該抓緊時間儲油,只要悄悄下單,而且跟石油輸出國直接去購買,這樣雙方都有利,未必就一定得到期貨市場去買;國內油源解決不了,今年上半年進口量增加15%,說明國內油源不可能解決。
“再等也沒有意義,也許哪一天掉到50美元,忽然又反沖回來;還是悄然儲油的好,誰知道你買的是儲備油?如果少量購入,影響不會太大,做好自我調整最為重要。”他說。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