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日起,外資銀行在政策范圍內獲得夢寐以求的“國民待遇”——在中國境內經營人民幣業(yè)務將不再有地域和客戶限制。至此,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全面競爭的市場格局初步形成,“狼”此次真的來了。對此,多位中資銀行人士表示,在3~5年內,外資銀行由于網點資源、經營理念以及政策方面的原因,難以與中資銀行全面抗衡。但另一方面,中資銀行的高端客戶與高素質人才流失率可能因為競爭的加劇而加大。
影響:個人理財客戶流失率或加大
從2001年中國正式入世開始至今,銀行業(yè)5年保護期徹底結束。“今天銀行業(yè)的全面開放,唯一的區(qū)別就是‘暗戰(zhàn)’變?yōu)椤鲬?zhàn)’。”工商銀行廣東省分行營業(yè)部個人零售部副總經理馮民宇說。
“對于雙方來說,也許合作更大于競爭。”興業(yè)銀行廣州分行副行長戴敘賢透露,網點資源是中資銀行的最大優(yōu)勢,因此3~5年內,外資銀行無法與中資銀行相抗衡;而相反,雙方在理財產品、國際結算等方面的合作更應該是主流。
外資銀行在理財產品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但在市場占有上處于劣勢,而中資銀行產品普遍存在同質化競爭,抗風險能力薄弱、等問題,但占據了大量的客戶資源,一旦雙方通過合作,將實現雙贏局面。
不過,有銀行人士預測,個人理財市場將是外資銀行發(fā)起集體沖擊的第一塊“根據地”。荷蘭銀行中國區(qū)的高管就對外界透露,荷銀集團計劃未來一年內在中國大陸7個城市增設4家分行,設立20個“梵高貴賓理財中心”。據悉,梵高理財中心的門檻達5萬美元,顯然是把矛頭對準了高端客戶。
不僅如此,東亞銀行的房貸業(yè)務,花旗的私人銀行業(yè)務,渣打的企業(yè)貸款業(yè)務等等,已逐步在中國得到認可。暨南大學金融系教授陳鷺指出,外資銀行的理財產品高達上千種,而中資銀行僅僅百余種,收益率也明顯高出中資銀行,如果中資銀行不能拿出可以比拼的理財產品,其市場流失率顯而易見。招商銀行廣州分行個人零售部副總經理譚業(yè)崢也透露,高端客戶的流失率在開放后有可能會加大,因此中資銀行應及時維護健全高端客戶的資源庫,并出臺措施應對可能面對的客戶流失局面。
戴敘賢還預測,一旦人民幣開放后,跨國公司、三資企業(yè)的大部分公司業(yè)務很有可能會向外資銀行傾斜,中資銀行將面臨挑戰(zhàn)。另外,外資銀行的外匯業(yè)務和國際結算方面的優(yōu)勢,將對中資銀行特別是股份制銀行沖擊較大。
市民:短期內難享外資銀行全面服務
廣東銀行業(yè)監(jiān)管人士認為,中外銀行“同一起跑線賽跑”的最大受益者將是市民。“外資銀行良好的服務方式,以及所提供的理財產品與工具的多樣性,可滿足不同投資者的偏好,市民選擇余地更大。”
數據顯示,外資銀行60%的收入來自中間業(yè)務和創(chuàng)新業(yè)務,中資銀行90%的收入來自貸款和存款之間的利差。這說明外資銀行大多是混業(yè)經營——銀行、保險、證券、信托等綜合服務,使他們可為客戶提供更全面的商業(yè)銀行服務及多樣的金融產品。
但是,短期內市民可能還無法享受到外資銀行的全面服務。陳鷺指出,出于成本與收益的考慮,大部分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可能會設置門檻,如花旗銀行在境外都會設置存款5000美元為進入門檻,這無疑將大量中下收入的市民拒之門外。對此,中國銀行廣東省個人零售部有關負責人指出,外資銀行短期內肯定會采取錯位經營方式,中高端客戶則是他們重點爭取的目標。
相關鏈接 外資行會否引人才“地震”?
某著名金融行業(yè)招聘網站的招聘信息顯示,10月以來,有20家外資銀行和14家中資銀行在該網站發(fā)布招聘信息,僅10月30日一天就有22家中外資商業(yè)銀行刊登了招聘廣告。而今年8月在該網站發(fā)布信息的僅有一家中資銀行。
有業(yè)內人士擔心,外資銀行的全面進入,對人才的需求大增,將會如同保險業(yè)“挖角風波”不斷上演,將引起國內銀行業(yè)的“人才地震”。對此,工商銀行廣東省分行營業(yè)部個人零售部副總經理馮民宇認為,銀行業(yè)與保險業(yè)業(yè)務模式并不一樣,其資源的掌握與員工的認同感顯然比保險業(yè)更好,不會出現保險業(yè)大面積的“過檔”行為。
石油 外資進入油市或可減輕“油荒”
業(yè)內人士稱,成品油供應主體的增加將拉動供應量增加,但中石油中石化主導地位無法動搖
時報訊 (記者 何雪峰) 根據中國加入WTO的承諾,今日起,中國將全面放開成品油市場,外資不但可從事成品油的零售,還可以延生到成品油的批發(fā)。業(yè)內認為,外資的加入,將增加中國成品油供應主體,困擾中國市場的“油荒”可能得到一定的緩解,但是中石油中石化主導地位無法動搖。
兩大巨頭地位難撼動
現在中國油品市場上的兩大競爭主體是中石油和中石化,按資源分布各自控制了一部分市場的主導權,在市場上既競爭又合作,成品油全面放開之后,已進入或即將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石油巨頭無疑無法不介入該市場,競爭對手將增多,給國內石油企業(yè)帶來更大的壓力。據專家介紹,目前,包括BP、殼牌、美孚等外資巨頭在中國已在潤滑油、成品油零售這塊占據了不小的市場份額,但是,目前所有外資巨頭的加油站業(yè)務,成品油的供應是依靠中石油、中石化兩巨頭,一方面,外資可更快切入市場,但另一方面,對中資企業(yè)的依賴也是顯而易見的。
據悉,目前幾大外資公司也在積極調研,希望盡快參與成品油批發(fā)業(yè)務。中油BP新聞發(fā)言人表示,目前正在密切關注中國有關WTO配套政策,也在嘗試拓展一些新的機會,他表示,批發(fā)市場有更多的參與者之后,將有更新的活力,加油站獲得油源的方式將更靈活。
來自中石油的一位專家則認為,供應主體的增加,不會動搖到目前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主導地位。他說,“實際上,這幾年兩大公司已準備好了,在油源方面,政策上規(guī)定,中國的煉油廠不能外資獨資的,而且中方必須控股;在零售領域,中石油和中石化已占領了最好的加油站,外資收購的成本將逐漸增大。”
油價放開“油荒”即解
廣東省油氣商會油品部部長姚達明表示,成品油批發(fā)的放開,供應主體增加,相應的,對市場的供應總量也會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將有利于成品油市場的供應。據悉,最近一兩年,全國各地的成品油市場時不時出現一定程度的緊缺,廣東去年甚至出現少見的“油荒”,業(yè)內人士認為,放開市場對于緩解“油荒”是非常有好處的。也有業(yè)內人士表示,外資大規(guī)模的進入,有可能出現供大于求的市場基本格局,由于供需矛盾決定價格,在市場總體供大于求的情況下,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公司聯手控制價格的能力將越來越失去效力。
但是,來自中石油的專家卻表示,盡管供應主體增多,但是以此推斷供應總量增加是過于樂觀,因為目前中國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市場的價格差距明顯,只要中國的成品油的油源價格不跟國際接軌,進口價格和銷售價格倒掛,有成品油進口、批發(fā)資格的外資企業(yè)依然不愿意向國內供應,還是依靠中石油中石化供應,結果吃虧的還是兩大公司,只有油源價格放開,供需矛盾才會真正解決。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fā)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