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秘書長韓永文1月29日證實,我國已經正式采用“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價體系,即以布倫特、迪拜和米納斯三地原油價格為基準,加上煉油企業一定的利潤而產生國內成品油價格的機制。
此消息立即對股市產生了影響,中石化等石化股票大漲。因為人們普遍認為,以中石化為代表的石化公司至少在下面兩種情況下有可能受益:一是全球油價繼續下降而發改委保持現行燃油價格;二是國際市場油價上升而發改委也相應上調燃油價格。除非大背景改變,石化公司的利潤不僅旱澇保收,而且會比現在更高。
顯然,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被市場完全解讀成了利好,相應的,對消費者則是利空。問題就出在成本這一至關重要的因素上。在“原油加成本”的定價機制下,成本是構成價格的最主要因素,相關油企只要抬高成本價格就可以輕松達到抬高油價的目的,這正是人們預期未來油價會更高的原因。
目前,煉油成本是不透明的,消費者無法對油企真實的成本進行核算與監督,成本高低只能由油企自己說了算,只能依據油企自己提供的數據來確定。在成本高低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情況下,油企產生抬高成本進而提高利潤的沖動,就會變得順理成章。問題是,我們有沒有什么辦法來抑制這種沖動呢?
油企的成本大致包含兩個部分:一是企業用于生產不可缺少的成本,在競爭狀態下,這部分成本可以通過技術上的改進降低下來。二是企業職工的工資、獎金、福利等所造成的成本,這部分成本企業可以通過合理的激勵機制、節約機制和成本控制機制等進行平衡和掌握。除此,還有其他與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隱性成本。在競爭不充分的情況下,前兩部分成本不僅難以降低,甚至可能會增加。至于隱性成本,如果缺少監督,它可以隨時被納入到煉油成本當中去。
競爭是促使企業降低成本的最好辦法,但是,我國的石油巨頭們恰恰缺少競爭所帶來的動力,這使得我們對壟斷國企成本的監控變得十分棘手。但是,既然實行“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價體系,有關部門就有必要認真對待油企的成本控制問題,否則,如果油企通過虛增成本換取利潤,不僅可能損害到消費者的利益,也將因此大大削弱和降低我國油企的發展水平。
無論采取什么措施,都應該以促使油企的成本透明為基礎,最大限度地促使油企增強社會責任感,使油企通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的方法來獲取利潤。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