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石油定價模式已經基本確立,但中國企業追求石油價格獨立定價的努力并沒有停止。
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近日不斷向外界透露,新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 “原油加成本”已經在運行之中。但上海石油期貨交易所研發中心博士張宏民說:“政府定價對宏觀調控有幫助,但很難反映市場的供求及資源的稀缺程度,也不可能得到國外的認可,更不可能作為雙方貿易的標準?!?/font>
“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價體系,是指以布倫特(Brent)、迪拜(Dubai)和米納斯(Mi-nas)三地原油價格為基準平均值,再加上煉油成本和適當的利潤空間以及國內關稅、成品油流通費等,共同形成國內成品油零售基準價。
上述中國石油定價是基于對國外市場價格的追蹤,沒有獨立性。業界建言,應該通過戰略石油儲備的提攜,利用石油期貨來謀取國際石油定價權,尋找中國市場石油的公允價格。
實際上,新的定價對現貨市場,影響并不大。首批獲得上海石油交易所會員資格的廣州新泰興石油人士說,目前主要還是通過交易所現貨市場形成的交易價格進行運作。
在4月20日,成品油經濟發展論壇上,中國石油和化工協會副秘書長馮世良說,在國際石油市場,目前中國沒有話語權。但隨著燃料油( 3435,-4,-0.12%)期貨的上市交易,中國燃料油話語權正逐漸擴大。
上海燃料油期貨推出以前,生產的廠家特別多,品質也有很大差別,同樣,不同品質的燃料油價格也差別比較大。而推出以后,制定了可以交割的品質化標準,漲跌過程直接反映供需關系。
曾經有一家華南的貿易商在新加坡賣貨的時候,向新加坡索要上海期貨交易所燃料油合約標準,中國燃料油貿易商在談判的時候有了一個籌碼標準。馮世良指出,目前70%的燃料油話語權已經為我們掌握。
“燃料油期貨的成功可以給我們一條路子?!睆埡昝裾f。
張透露,通過石油期貨謀取國際石油定價權,正是上海期貨交易所要做的。通過用一個由外方參與而且直接關系到其利益的平臺,以得到一個公允的價格。而成立石油儲備體系也是獲得國際油價話語權的重要手段,但是必須要合理地利用石油期貨市場。
在他看來,目前中國還不是一個很富裕的國家,從儲備的管理等各方面的因素看,還是要跟經濟效益掛起鉤來,儲備要采購油,油在庫時要定時輪庫,利用期貨市場可以做得更經濟一點。
而石油儲備的采購、銷售、戰略儲備的輪換以及儲備的富余倉庫容可以作為期貨交割庫,更大的好處是提高社會知名度,并獲取倉儲費。
庫容的增加對中國市場正常的運作有很大幫助。張宏民說,期貨交割庫對管理運作要求很高,戰略儲備加入將在客觀上提高其社會資信和知名度,也會刺激新民間資本的建庫,擴大庫容。
通過石油期貨謀取國際石油定價權,正是上海期貨交易所要做的。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