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管道沿線留下許多建設者扶貧濟困、捐資助學、支持當地經濟發展的足跡。這條靜臥西部大地的能源大動脈,與西部各族百姓血脈相連,被沿線老百姓親切地稱為“造福管道”。
管道沿線的老百姓不會忘記,他們能在旱季不再為飲水發愁,其中就傾注包括西部管道人在內的中國石油人的真情。去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發起“情系母親水窖,助力新農村建設”捐助活動。西部管道公司各部門和沿線員工積極響應,踴躍捐款,平均每 3 名黨員就捐建 1 口水窯。
災區的老百姓不會忘記,去年冬天,新疆、甘肅許多地方遭受雪災。為了幫助災區人民早日渡過難關,西部管道公司組織“送溫暖、獻愛心”捐助活動,員工有錢的出錢,有物的捐物,短短一天,便捐出數萬元,當地百姓感激地稱之為雪中送炭。
西部貧困地區的孩子更不會忘記,如今能在新校舍里上課,用上新文具,要感謝那些長年累月在這里建設西部管道的石油叔叔阿姨,是他們的慷慨無私,圓了自己上學求知的夢。
新疆哈密地區的阿不都熱依木老人不會忘記,是石油人修通工民共用的管道伴行路,改變了交通狀況,他家瓜田里香甜可口的哈密瓜才能便捷地運到城里去。西部管道在建設過程中,修建了數百公里的伴行公路。這些路,被沿線老百姓親切地稱為“致富路”、“幸福路”。
這樣的事還有很多很多,不勝枚舉。沿線老百姓不會忘記石油管道人為他們做的每件好事。同時,他們以實際行動支持石油管道建設。西部管道在近兩年的修建過程中,得到沿線老百姓的大力支持,也留下許多感人的故事。這條管道,成為真正的和諧管道。
管道建設,一般而言,最大的難題就是征地。征地如果沒有進展,管道就寸步難行。尤其是像西部管道這樣線路長、跨度大的石油管道,征地往往涉及千家萬戶,僅沿線遷移的墳墓就達到 4000 多座。西部管道建設之所以得以順利推進,與征地工作順利分不開。而這是沿線老百姓傾力支持的結果。沒有他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很難想象這么長的管道能如期建成。
據參與管道建設的焊接工人介紹,在農田段施工時,為了不影響農田灌溉,施工單位搶上人員和設備,加緊施工。農民主動配合,有些村民主動把自家的農作物提前收割完,把場地騰出來;在修筑穿過村莊的伴行路或橋梁時,村民自發地帶上自家的鐵鍬、簸箕等工具,加入到施工隊伍中來。為了管道早日貫通,有的村民主動拔掉自家田地里的莊稼或樹苗。這樣的事還有很多很多。每名參與施工的建設者,都感受到沿線群眾的那份熱忱與深情。
這種“油地一家”、“企地共建”的和諧景象,在西部管道建設工地隨處可見。正如西部管道公司總經理凌霄所說,西部管道是為西部而生的管道,是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理所當然要為西部作貢獻,為沿線老百姓謀福利,要建成一條真正“情系西部”的幸福大道。
西部管道公司在工程建設之初就提出要建設“和諧管道”。在建設過程中,這個公司舉辦諸如“情系西部,共建和諧”大型助學等多種多樣幫扶地方的活動,以及大規模聘用當地農民工,從事一些如挖填土石方、站場土建施工、水工保護等技術性不是很強的工作,增加了他們的收入,受到當地老百姓和政府的廣泛好評。據統計,整個工程建設期間,西部管道公司及施工單位臨時雇用屬地用工先后達 1.4 萬多人次。最高峰時,在管道沿線工作的社會用工達到 6000 多人。
與沿線老百姓距離最近的是施工單位,與他們“親密接觸”最多的是那些奮戰在工地上的工人們。許多參與工程建設的施工單位提出:“干好一方工程,造福一方百姓”;“建一項工程、交一方朋友、創一個品牌、樹一座豐碑”,等等。這些口號,成為工程建設的主旋律,貫穿管道建設全過程,樹立了石油人的良好形象。
工程結束后,許多施工單位在地方留下美譽,與當地老百姓結下深情厚誼。如在甘肅酒泉段施工的中國石油管道三公司,當地的老百姓把長期在這里施工的石油人親切地稱為“石油兄弟”。這個公司的一位四川籍男員工,因為熱心助人,結果意外地收獲了一段好姻緣,與當地一位受過他幫助的姑娘結成“百年之好”,在當地傳為佳話。這個公司的項目部經理陳連山動情地說:“看到西部戈壁上艱難生長的一草一木,你能忍心踩過去嗎?在我眼里的這一草一木,遠遠勝過我家客廳的名貴盆景。”
西部管道建設者把石油人的情和愛灑在沿線的每個地方。是他們,用真誠換來了西部人民的熱誠;也是他們,把中國石油人“奉獻能源、創造和諧”的旗幟,插到他們所到的每個地方。
如何理解西部管道工程建設的這種“和諧共建”理念?正如一位工程負責人所說,這種理念,從根本上說,是中國石油堅持“奉獻能源、創造和諧”企業宗旨的體現和具體化,與這種企業理念一脈相承。同時,更是中國石油人主動承擔經濟、政治和社會“三大責任”的重要體現。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