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2007年11月1日,國家發改委將成品油價格上調了近10%(每噸提高500元)后,中國的石油企業兩大巨頭——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就在盤算申請政府補貼。中國最賺錢的企業既要漲價,又要補貼,有評論者說:“沒有比這更諷刺的事了。”
假如要再找出一些充滿諷刺意味的事,就要說石油的出口與進口了。
因為這兩家公司最愿意拿與國際接軌說事,先給它們找一根阿根廷的軌看一看。1月7日,阿根廷政府宣布,為緩解國內市場成品油供應不足和價格上漲局面,禁止向國外出口成品油。去年11月,阿根廷政府已將成品油出口稅從5%上調至35%,原油出口稅從45%調至60%。阿國內原油的價格在每桶42美元左右,由于國內市場汽油價格相對較低,石油企業紛紛靠出口來彌補損失。
限于資料所限,只知道中國的原油出口稅是5%,成品油則不太清楚。這么低的出口關稅,倘若國內油價較低的話,中國的石油巨頭當然愿意出口石油去賺錢,而不是優先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去年上半年,中國出口了182萬噸原油和791萬噸成品油。估計全年出口原油和成品油的數字,海關很快就可以公布了。當然,到了去年下半年,國內珠三角、中原地區出現油荒時,兩大巨頭也加大了石油進口。
好日子剛過了幾天,本周三,作為主要的柴油供應商,中國石化相關人士和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市場供需趨于平穩,已經縮減了今年1月份的柴油進口量,2月份則可能暫停柴油進口。
阿根廷政府宣布停止石油出口,中國石化準備暫停柴油進口,也許都是從本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但是,我很懷疑中國石化準備暫停進口的打算,是否會為下一次油荒埋下了伏筆。
近幾年國內市場幾乎年年鬧油荒,固然有國際油價不斷攀升的原因。不過,也不能排除負有保障供給之責的石油巨頭的工作缺乏計劃性,總是等到油荒出現時才召開緊急會議,加大進口量,減少出口量,加足了馬力生產。
記得前年油價七八十美元一桶時,我在談燃油稅改革的文章中,表達過這樣的觀點:買石油不是買大白菜,多買了容易爛掉。這東西多買點存起來,可以留著慢慢用。我們有1.5萬億美元外匯,天天在貶值。假如前年拿出100億美元買石油,到今年每桶凈賺20美元左右毫無問題。這比投資美國黑石公司劃算多了。一是減少了美元貶值的損失;二是80美元一桶買了可以100美元一桶去賣,凈賺一大筆;三是省了現在百美元一桶價位買油多花的錢,又賺一筆。三筆錢,就是一個決策的事情。對國內來說,無非是多建一點儲油罐,我們又不缺少鋼鐵。我們自己地下的石油,暫時少開采一點,也不會跑到國外去,留給子孫后代也好呀!
不管怎么說,這個道理是和中國石化、中國石油說不通的。他們只會按月做計劃,連季度計劃、年度計劃都做不好。他們搞的既不是計劃經濟,又不是市場經濟,就是一個要漲價、要補貼的壟斷經濟。別看他們是最賺錢的企業,別看他們各個都有鬧油荒的本領,但他們連基本的商業頭腦都沒有。這就難怪巴菲特要把手里的中石化股票全拋了,大概老頭子覺得和壟斷企業玩得時間太長影響智商。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