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塔河油田海相碳酸鹽巖縫洞型油藏開發這一世界級難題,西北油田分公司通過優化油藏管理,積極開發引進新理論、新技術,著力加快勘探開發一體化的進程,塔河油田的自然遞減從2004年的26.4%降低到2007年的22.4%,油田的開發生產呈現出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
抓老區穩產促油氣產量增長
在油田開發中抓新井快上產和老井穩產是個永恒的主題。該公司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在塔河油田的油氣開發中,只有首先抓好老區穩產這一基礎,原油、天然氣產量的快速增長才能成為現實。
針對塔河油田奧陶系油藏遞減快、采收率低、高含水井越來越多的狀況,該公司加大注水壓錐、控水壓錐力度,有效控制了含水上升,遞減明顯減緩,形成獨具塔河油田特色的縫洞型油藏注水開發技術。
同時,他們加大注水開發提高采收率的研究力度,成立注水項目組,開展注水單元選擇、注水方案設計等一系列工作,縮小注采比,通過摸索研究建立初步的技術標準,平均增加1噸油的耗水量由2006年初的17立方米降到2007年的3.4立方米,經濟效益明顯。
2005年~2007年,公司共對塔河油田144口井實施注水替油及單元注水,低能長停井單井初期日產能力提高13~164噸,累計增油69.36萬噸。其中,2007年增油28.87萬噸,采收率比2006年提高0.9個百分點。
在碎屑巖、碳酸鹽巖油藏的提液方面,該公司采油一廠、采油二廠打破禁區,大膽實踐提液增油的新思路,開展不同區塊、不同類型油井的現場試驗工作,進一步挖掘老井的生產潛力。
2007年,該公司在碎屑巖油藏AT1井、YT1井等區塊進行提液試驗,在沒有新井投產的情況下年產油比2006年增加7.95萬噸;在碳酸鹽巖油井上提液36口,日增液450噸,日增油450噸,含水不上升。
去年,該公司共實施各類提液措施243口510井次,增油16.83萬噸。在提液的實踐中,打破“見水縮嘴,見水關井”的禁區,逐步開創排液采油開發的新路子。
勘探開發一體化推動新區快上產
塔河油田的油氣生產主力儲層為碳酸鹽巖,該油藏經歷多期的構造和油氣運移,儲集條件、構造地層條件復雜,是世界石油行業公認的“硬骨頭”。
西北油田分公司針對塔河資源落實程度差、建設周期長的特點,創造性地提出“滾動勘探,早期評價,勘探開發一體化”的開發思路,邊認識、邊評價,大力開展油藏早期評價。
該公司在井位部署上優選出探明儲量區外有利的縫洞帶,將原來尋找單個井點或局部構造轉變為依靠不同類型反射特征和已鉆投產井情況,評價一個縫洞帶和一個區塊,同時研究區塊的油水關系,由此帶來井位部署和井位設計上的主動,打井的成功率不斷提高,高產井增多。
2006年11月到2007年3月,該公司先后有一批早期評價井TK94-1井、TK1022井、S94CH井、S94-1井及勘探井AD4井,分別在塔河12區的東部和西部獲高產油氣流,其中S94CH井日產油320噸,AD4井單井日產油最高達1038噸。
塔河12區取得超重質油藏評價和超深層稠油開采的突破,開拓出新的增儲上產主陣地,到2007年底,該區塊已完鉆井41口,其中建產28口,年產量近50萬噸。去年全年投產新井143口,新建產能160萬噸,完成計劃的101%。新井建產率91%,比2006年的89%提高2%;平均單井產能達到41.7噸,比2006年單井日產能力高11.7噸,比方案設計高1.3噸。
理論與技術創新為油氣田開發加速
針對塔河油田超深層、多層系、多壓力系統特點,近幾年來,該公司在加快發展過程中大打科技進攻仗,把創新理論、創性技術和引進應用新工藝、新技術相結合,注水替油技術、稠油摻稀等技術獲得突破。碎屑巖、碳酸鹽巖有效提掖、單元注水等一系列自有技術系列也取得顯著效果。同時,開發系統的專業技術人員整體水平的提高,為千萬噸級塔河油田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人力保障和技術支撐。
在技術創新與技術引進方面,積極推廣鉆井防斜快打技術、PDC加螺桿鉆具鉆井工藝應用效果突出。深入開展復合酸壓工藝研究,形成多元化儲層改造技術手段。
在開發理論和方法技術的創新方面,西北油田分公司積極探索縫洞型碳酸鹽巖開發模式和基礎研究方法,初步形成了“以縫洞單元為基本開發管理單元,以差異化開發為基本思路,以單井注水替油、多井單元注水開發為主要能量補充方式,實行滾動開發、逐步深化、配套完善”的碳酸鹽巖縫洞型油藏開發理論與開發模式。
同時,還形成了縫洞單元分類與描述方法、縫洞型油藏儲集體刻畫與儲量計算方法、縫洞型油藏數值模擬技術、縫洞型油藏開發方式等4項碳酸鹽巖縫洞型油藏開發基礎研究方法。
目前,這些理論與技術方法在國內外都處于領先地位,也正是這些符合塔河碳酸鹽巖地質特征的理論與技術方法的廣泛應用與推廣,進一步促進了塔河油田油氣開發的快速發展。
今年,西北油田分公司將完成609萬噸的原油產量任務,較2007年凈增產72萬噸。西北開發人將秉承“三敢三創”的塔河精神,不辱使命,譜寫出油田開發新的篇章。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