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下戰后第一單 中石油布局伊拉克
當西方石油公司還在謀劃跟在美國的飛機大炮后面進入伊拉克時,中國企業已為在伊拉克打出第一口油井做好準備。
根據確切消息,中國石油巨頭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簡稱“中石油”)已經開始履行它去年在伊拉克獲得的第一份合同。
這份關于艾哈代布油田的開發與服務合同,授予了中石油23年的合作開發權,合同金額達到30億美元。
開發合同13年后重啟
中石油內部消息人士證實,艾哈代布油田開發項目定于當地時間3月11日正式開工,為此,中方已經有數十人的團隊赴伊出席開工典禮和執行開始階段工作。
據了解,此前該項目多次傳出過開工的消息,1月初中國駐伊拉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網站曾表示,中方的工程師已經進駐艾哈代布油田,不過,中石油官方一直未予證實。而根據中石油內部資料確認,開工日期是被定在了2009年3月10日。至于此番為何又推遲一天,消息人士稱主要是行程安排所致,伊方高層官員無法在3月10日出席開工典禮。據透露,伊方出席的最高代表基本確定是伊拉克石油部長侯賽因•沙赫里斯塔尼。
一知情人士稱,該開工時間依然是“暫定”,不排除因為臨時原因導致開工日期繼續推遲,畢竟目前伊拉克的局勢還很復雜,該項目本身也比較敏感。
對于這個消息,中石油外事局不予置評。關于中石油在伊拉克業務的進展情況,中石油外事局發言人柳衛江也表示沒有情況可以提供。
艾哈代布油田發現于1979年,位于伊中南部,距巴格達160公里,石油儲量約為10億桶。1996年6月,伊拉克與中石油就合作開發艾哈代布油田達成協議,但由于當時伊拉克被聯合國決議制裁,以及之后爆發了伊拉克戰爭,該合同并沒有得到執行。
伊拉克新政府成立后,經過多次談判,2008年11月10日,中方與伊拉克國有的北方石油公司在巴格達簽署了艾哈代布油田開發與服務合同。這也成為伊拉克戰爭后,伊方簽署的第一份對外石油合同。
按照合同約定,中方投資額約30億美元,合同期限23年,并可依據實際情況延長。不過,與1996年的合同不同的是,中方不再參與產量分成,而是變成單純的服務收費,中石油將收取每桶6美元的服務費,以后逐步減少至每桶3美元。
執行這份合同的中方代表是中國綠洲石油公司,該公司是中石油和另一家特大型國企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的下屬合資公司。這是一家被媒體形容為從電話號碼薄上絕對查不到的公司。
據媒體報道,上世紀80年代兩伊戰爭后,伊拉克無力支付所欠債務,于是提議合作開發油田。此后,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和中石油各自出資50%成立了綠洲石油公司,由它負責執行艾哈代布油田的合同。
能源戰略重要一步
據路透社消息,中石油內部人士透露,中石油正在與美國能源公司就聯合投標伊拉克石油和天然氣協議一事舉行談判。不過,中石油官方拒絕對這個消息作出回應。
能源專家、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牛犁認為,如果中石油能與美國公司聯合競標,將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符合國家利益,也符合中方多年來一直堅持的互利雙贏原則。中美作為世界前兩大能源消費國,尤其是在伊拉克的復雜形勢下,中石油要想參與進去,需要有更多變通的做法。
此前有能源專家表示,通常情況下,石油公司到國外去是希望直接獲得原油,而不只是賺點錢,而在艾哈代布油田談判中,中石油寧可失去產量分成也要達成合作,顯然是在借機搶先進入伊拉克。
伊拉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1150億桶,是僅次于沙特和伊朗的世界第三大石油蘊藏國。不過,由于連年戰亂、制裁和暴力破壞等影響,伊石油產量甚至減少到250萬桶/天。伊拉克政府迫切希望到2012年將石油產量提高到600萬桶/天,為達到這一目標,伊拉克需要200億美元的投資。
于是,新政府希望借助外國力量開發國內石油資源。2008年上半年,伊拉克經過篩選,允許41家外國公司參與競標國內的油氣資源開發,這里面包括中石油等4家中國公司。
但現實情況是,美英等發達國家的石油公司勢力是個不小的阻礙。這些公司在戰后快速擁進伊拉克,并且想方設法影響伊拉克國內制定的《石油法》,相繼獲得了一些技術合作方面的合同。
牛犁在接受采訪時,西方的一些聲音包括政府高層都曾經承認,發動伊拉克戰爭就是為了獲得石油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其他國家的石油公司勢必很難撈到便宜。
牛犁表示,現在有利的條件是伊拉克方面出于和中國良好的政治關系,也出于平衡各方競爭以獲取最大利益的原則,讓中石油獲得了第一份合同。對中石油來說,一個油田服務合同產生的實際利益明顯是小于其戰略意義的,這表明中國已經擠進了戰后的伊拉克,為以后獲得更多油氣資源打下了基礎。
作為國有石油巨頭,中石油在海外的動作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維護國家利益、行使國家戰略抉擇。截至去年年底,中石油海外油氣業務已發展到全球29個國家,運作了75個合作項目,已初步建成了中亞、非洲、南美、中東和亞太五個海外油氣合作區。
顯然,中石油在伊拉克投資30億美元,并不在于僅獲得一紙合同。去年11月簽署艾哈代布油田合同后,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副總裁兼綠洲石油公司董事長植玉林表示:“希望該項目成為中伊石油合作的樣板,為伊拉克石油工業的發展、戰后重建以及當地的就業和社會穩定作出貢獻。”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