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煉油企業(一般稱為地煉)在經歷短暫數月的美好時光之后,再次陷入集體性虧損停產階段。3月份,地煉企業進口燃料油(生產成品油的原料)的數量環比跌去近一半,多數民營煉廠基本不開工。
中國原油進口為國企石油集團壟斷,民營煉廠只能大量靠進口燃料油來補充煉油原料。
據了解,作為全國最大的民營煉廠集中地的山東省,3月進口燃料油到貨數量預計為50萬噸左右,較2月船期顯示的到貨95萬噸大幅減少。其中,在已經明確船期的42萬噸燃料油到貨中,中國化工集團下屬煉廠的正和集團、華星石化、昌邑石化三家煉廠占到貨總量的40%,多數民營煉廠仍然沒有產生明確的需求。
山東地煉煉油能力達到4949萬噸/年,達到全國地煉總能力的55%以上,其經營生產狀況將直接反應民營煉廠的生存狀況。
卓創資訊研究所所長崔科增對早報記者表示,山東地煉從2月中旬開始就陷入了集體性虧損,目前每生產1噸柴油,將虧損500-600萬噸。虧損原因包括燃料油價格持續上漲、國內汽柴油需求疲軟、國內燃油稅增加等原因。
就在3月初,山東省經貿委聯合山東省石化工業協會、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制定出臺了《山東省煉化工業調整振興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整合省內地方煉油企業,組建山東省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同時,山東省還將積極爭取國家增加原油計劃指標,給予山東1000萬噸/年的原油非國有貿易進口資質,以解決地煉生存最為關鍵的油源難題。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