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國際油價全面下跌,紐交所原油期貨價格跌幅達3.54%,盤中一度跌破65美元。5日,7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盤中又沖破每桶70美元重要阻力關口。
而國內的成品油行情也變得撲朔迷離。
自6月1日發改委上調成品油價格后,一度停止的價格戰又在各地展開。有消息稱,兩大石油公司在總部召開會議,要求下屬銷售公司取消各自區域內的汽柴油零售價優惠,提高至最高限價。
6月8日,中石油一位地方銷售公司負責人向本報表示:“成品油批發方面的優惠,尤其是對已簽長期合同的客戶仍然會保留。但零售方面,兩大石油公司的政策是聯手推價為主,優惠促銷為輔。”
需求下降,價格升高
“以前中石油沿海地區的部分加油站還有5分錢的優惠,現在這樣的優惠幾乎已經看不見了。”易貿資訊研究員廖凱舜對本報表示:“批發環節,兩大公司不同地區的策略不同,但有不少地區不僅沒有優惠,而且還比最高批發價格高出50-100元/噸。”
但6月,全國的成品油銷售情況并沒有比5月更好。
東方油氣網總經理鐘健介紹:目前,從南至北各地銷售情況均不容樂觀。沿海地區自6月開始進入休漁期,兩大公司水路環節的銷售明顯轉淡;沿江地區夏收農忙基本結束,由于進入梅雨季節,工程、基建、工礦等終端需求受到很大影響;華北地區農忙需求支撐柴油消費,但本周農忙結束后,柴油消費將進入淡季。
更糟糕的是,由于一直以來存在油價上調預期,銷售領域的終端客戶和中間商的囤油已經透支了兩大公司6月的銷售量。
中國石油和化工協會相關人士曾透露,中石油、中石化剛剛完成一份需求調研報告,結論是由于油價上漲預期,中間環節的流通企業連續數月增加成品油儲備,市場出現需求回暖“假象”。
該假象意味著,一旦油價上調,銷售量將在短期內大幅下降,煉廠的連續生產有可能遭遇考驗。該假象還意味著,原本屬于兩大公司的利潤將落在中間商的口袋里。
“囤油對我們的銷售的確有影響,而且帶走了我們利潤。”中國石化咨詢公司市場營銷所處長曲巖松對本報稱,而且這一趨勢越演越烈:“現在不僅中間商囤油,一些中間商還向有資金的人提供代為囤油的服務,一同分享利潤。”
據了解,社會儲油裝置相當可觀。“現在兩大公司以外的批發企業有幾百家,一個社會批發企業就可以囤幾萬噸油,如果充分利用這些儲油能力,一次能夠囤油幾百萬噸。”據廖凱舜介紹,5月是中石油成品油加工量較多的月份,也不過985萬噸。
利潤爭奪戰
“自從發改委調價以后,囤油現象已經非常少見。”卓創資訊分析師劉峰在發改委調價前曾向本報證實,調價前囤油現象非常普遍。
“通過這次調價,公眾應該了解發改委并不是完全按照此前公布的公式來調節油價的,這種不可預測性應該會讓投機商三思而后行。”中國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舒朝霞對本報分析,由于此次調價比預測推遲了很久,占用了不少投機商流動資金,對囤油風潮是一個打壓。
囤油風潮另一個偃旗息鼓的原因是國際油價的上升走勢并不明確。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分析,國際油價繼續走強的動力不足,月底上升到80美元/桶的可能性不大。“今年上半年油價上漲的速度很快,但今年的情況與去年不同,并沒有強有力的經濟基礎做支撐。如果不上80美元,月底中國再次調價的可能性也不大。”
國家信息中心工作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牛犁也認為,此輪油價上漲基于各國大規模刺激政策引起的資金流動性過剩、美元大幅貶值以及投機力量的炒作三個原因,而這三點在未來兩個月繼續維持的可能不大。
中石化相關人士認為國際油價的大幅波動對國內的成品油生產和銷售影響不大,關鍵要看發改委如何定價。
據路透社消息,由于設備維修結束,中國石化齊魯煉廠6月原油加工量將較上月增長1/3。中石化廣州煉廠主要設備維修結束后,6月原油加工量將較5月增加63%。
不僅齊魯和廣州,自6月以來,各大煉廠均不同幅度的提高了產量。據統計,煉化能力占全國逾三分之一的12家主要煉廠的6月原油加工能力將提高至259萬桶/天,較5月的實際加工236萬桶/天高出近10%。
上述人士認為兩大公司提高煉廠能力的主要原因是煉油板塊利潤得到提升。
調價前夕,中石化董事長蘇樹林公開表示,按照60美元每桶的原油價格,中石化煉油業務就會處在一個虧損的狀態。調價后,每噸成品油價格上調400元,煉油板塊的經營狀況明顯改觀。
“銷售領域聯手推價的原因也同樣是為獲得最大利潤。”廖凱舜分析,汽油需求原本受價格影響不大,而當下由于宏觀經濟尚未恢復,柴油需求也已經下降到最低水平,對價格亦不敏感,整體市場剛性需求大于彈性需求,聯手推價只會增加營收和利潤。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