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6月1日上調國內汽、柴油最高零售價之后,6月29日晚間,國家發改委再次發布通知,決定自2009年6月30日零時起將汽、柴油價格每噸均提高600元。
對于一個月內成品油價格的再次上調,一些專家認為“由于國際油價上漲,國內油價上調合情合理,并不奇怪”,“預計國際油價還將持續上漲,國內油價也將持續上漲”,“成品油稅制改革已經交代得很清楚了,未來國內油價波動將主要取決于國際原油價格變化。”
確實,一個月來,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上漲,已經超過了國家發改委此前給出的“4%”的調價限度。但是,國際油價上漲,國內成品油價格便必須同步應聲上漲的調價政策,果真就那么“合情合理”、不容置疑么?
眾所周知,雖然近年來原油進口量以及進口依存度一直在增加,但到目前為止,我國還并不是一個原油需求完全依賴國外進口的國家——大約一半的原油,仍然是由國內油田提供的。這些國產原油,在經濟不景氣的今天,是否有必要一定跟著國際原油價格一起上漲?另外,這些國產原油以及開采生產這些原油的企業,原本是全民所有,盡可能地服務于全民應是天經地義的。
即使我們完全遵照國家發改委此前所確定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國內成品油出廠價格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為基礎,加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金和適當利潤確定”,也會發現,“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其實并不是確定成品油價格的唯一和全部標準、尺度,除此之外,“國內平均加工成本、適當利潤”,事實上也是決定成品油價格的重要依據。這也就是說,即便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如果國內的加工成本、利潤能同時有所節省、壓縮,國內成品油價格實際上也是可以做到不漲或者少漲一些的。
那么,在現實中,我們的石油企業在成本、利潤上是否有進一步節省壓縮的空間呢?以中石油為例,數據顯示,其目前的雇傭員工總數超過100萬(因此又被稱為“全球最養人企業”),而作為真正世界第一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其全球員工總數只有8萬人左右。以人均創造利潤計算,前者甚至不及后者的三十分之一。但即便與同行相比生產效率如此之低,中石油近年卻在一直享有國內乃至亞洲“最賺錢企業”的稱號,每年利潤均在千億以上。
人工成本畸高、效率低下,卻依然可以“最賺錢”,這說明什么?只能說明,我們的石油企業的“平均加工成本、適當利潤”其實是不夠平均、不夠適當的;同時,這種高成本高利潤背后所依賴的行業壟斷,更是不平均、不適當的。
顯然,在根本消除這些“不平均、不適當”之前,成品油價格簡單跟隨國際油價變動的定價機制,便很難獲得真正充足的合理性。換言之,成品油價格的充足合理性,不能只向國際油價尋求,更要眼睛向內,向國內石油企業、行業體制尋求——看看它們的經營管理水平、生產效率是否足夠先進,相應的利潤是否是競爭的結果而非壟斷的產物。如果我們的石油企業、行業,能首先在這方面真正做到了“與國際接軌”,告別低效、祛除壟斷,那么,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的接軌,必然是水到渠成之舉。而眼下廣大消費者在油價變動之后的一次次抱怨不滿,或許也會消解于無形。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