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幕后整頓央企衍生品交易的國務院國資委,終于走到前臺。
7日,國資委發布聲明,公開表示國資委正在對油料結構性期權交易情況展開調查,公開支持從事油料結構性期權交易的部分中央企業運用法律手段維權。
據了解,近期,從事油料結構性期權交易業務的部分中央企業向交易對手致函,表示鑒于對該項業務的內部調查正在進行,其保留追索權利。此前有消息稱,6家外資銀行和投行收到了相關的法律函。
此次國資委公開發表聲明,在一定程度上為央企壯膽,給對手施壓。
在聲明中,國資委表示正在對油料結構性期權交易情況展開調查,并支持企業運用各種法律手段通過談判協商、倉位管理等措施,盡力減少損失,有效維護權益,同時保留采取進一步法律訴訟等權利。
國資委表示,此舉屬于企業在商業活動中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的正當行為,國資委予以高度關注和支持,并認為有關交易對手應當予以協助。
油料期權交易其實是相關企業鎖定油料成本的一種手段。目前央企從事油料期權交易的主要為航空企業,去年因油價暴跌受損較大,東航、國航等航油套期保值合約公允價值損失均達數十億。
吃了大虧的企業,開始謹慎。東航董事長劉紹勇昨日表示,目前尚未接到國資委就此事對央企的有關通知。他表示,相信接下來國家會出臺一系列關于風險控制的規范性文件。如果出臺了相應的法規,東航會按照規定申請期貨牌照,再考慮是否從事航油套保業務。
加上航空企業,目前共有28家中央企業從事金融衍生品業務,有盈有虧,虧損居多。此前,針對部分中央企業金融衍生業務存在的問題,國資委已多次明確要求所有中央企業從事金融衍生業務必須嚴守套期保值原則,謹慎選擇交易對手,不得選擇風險難以認知的復雜結構產品,禁止從事任何形式的投機交易,并強調對違規行為進行問責。
但有些事實已經證明,“一些外資銀行投行與央企簽訂的對賭性質的衍生投資品合約已不是簡單的金融衍生品,有些在歐美也不允許交易卻在中國市場大行其道。”國資委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虧也要虧得明白”,國資委研究中心一位專家說,國資委調查的目的之一就是,作為股東和出資人要搞清楚“虧在什么地方”,是危機引發的不可避免的損失,還是人為管理不善所產生的損失,并追究相關責任。
調查央企油料期權交易或許只是開頭,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不排除國資委今后將對參與航運及大宗金屬商品等衍生品交易的企業展開調查。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