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件成功的作品,都有它不為人知的故事。大慶市標“石油之光”,就是這樣——
揭秘“石油之光”背后的故事
當年《人民日報》海外版女記者張亢亢在報道中說:沒想到在改革開放這么多年的中國,第一件成功的抽象雕塑作品會出現在北方城市大慶
孩童時,對“石油之光”有了最初印象,感覺它很高,要仰著脖子看。
后來,長大了,當了記者,外出采訪時,雖然經常路過“石油之光”,對它的了解,也只限于“簡介說明”。
直到幾天前,因為報道“市標”,記者采訪了它的設計者吳景行、張少杰和戰廣彥,這才知道,它誕生的背后藏了許多秘密。
A建雕塑的構想源于“發現”
22年前,時任常務副市長的張立中,到過很多城市。這些城市里,都有表現本土文化的雕塑。
這個發現,讓張立中陷入了沉思。
不久,在他的腦子里,一個想法逐漸成熟:建設美麗大慶,應該立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雕塑!
這個想法,得到了當時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支持,作為市“八五計劃”中的一個項目推了出來:建一座能代表大慶的大型雕塑。
B仨畫家設計出城市雕塑
說來讓人驚訝:“石油之光”的設計者,全是干美工的,都畫了一手好畫,但從沒搞過雕塑設計。
大慶最早的城市雕塑,是兒童公園的“大娃娃”,還有一些孩子群像,但這些雕塑,都是請四川專家設計的,而且要價非常昂貴。
1985年,時任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局副局長的楊傳璧,主抓大型雕塑這個項目,是監制人之一。
那時,建大型城市雕塑的地方很少,來“走后門”的人很多。經過一番認真考慮后,楊傳璧最后拍板:這座雕塑的設計,只有了解大慶的人才能勝任。與其花這么多錢去請外邊的人,不如讓大慶人自己去創作。只有這樣,創作出來的雕塑的鄉土氣息味才能最足,油味也最濃。
于是,那年5月,一批美工人員被抽調到一起,組建了雕塑創作室,其中就有吳景行、張少杰和戰廣彥。
先是大伙分頭搞創作,然后又集思廣益,最后明確了創作方向:不搞人物,搞圖案;要讓搞地質的人能看出點門道。
要知道,當時,還從沒有人用圖案來做過城市雕塑。
他們歷經一年多的時間,創作出了“石油之光”——形態,由挺拔的豎線條和弧線組成,看上去非常有氣勢;圓形的基座,代表巖芯;三棱形的塔身,代表鉆桿;塔身上的徽標,是油管的橫斷面,喻示著滾滾原油涌向四面八方……
大慶人自己設計城市雕塑的時代開始了!
C兩度險些被“推倒”
“石油之光”能夠站起來,并站住,實屬不易。有兩回,險些被“推倒”。
第一回,是設計方案敲定后,楊傳璧帶著吳景行3人到二號院作匯報。那天,會議室里坐了許多領導和專家,時任市長鄭耀舜、常務副市長張立中也在場。
討論“石油之光”的設計方案時,會場里爭議很大。一位嗓門很亮的老教授,說話很有煽動性,輪到他發言時,他直言不諱地說:“我怎么就看不出來這個東西哪兒好呢?!”
“當時,要不是鄭市長和張副市長給我們說話的機會,并力挺這個方案,恐怕‘石油之光’早就被推倒了!”言語間,設計者們的聲音里滿是感激。
另一回,是興建團結路立交橋時。當時,為了立交橋的整體視覺效果,有人建議:推倒“石油之光”。為這事,時任市主要領導,向各界專家、學者征求意見。消息傳出后,許多老會戰、熱心市民和社會各界專家、學者表示反對,并通過各種渠道向市領導表達心聲:“‘石油之光’是大慶的向征,不能倒。”
就這樣,“石油之光”又逃過一劫。
D落成剪彩不準報道
采寫這篇報道時,需要配發一張照片,內容是當年“石油之光”落成剪彩現場。上網搜、翻資料找,怎么也找不到。后來,在原市政協副主席楊傳璧家里,終于找到了這張照片。
這么大的一件事,怎么會找不到現場資料呢?
與現在相比,22年前的大慶人,思想還很保守,當時,“石油之光”很受爭議。有些人認為:建座雕塑放那兒擺著看,還不如建幢住宅樓讓老百姓住實在。
在這樣的情況下,“石油之光”落成剪彩那天,現場有關領導突然接到通知:關于“石油之光”落成剪彩的事,要做到最大限度的低調,不要宣傳報道。
結果,那天,只有檔案館的一個工作人員在現場錄了音像資料,其他人一律不準錄像、照相、采訪。
后來,《人民日報》海外版女記者張亢亢,最先報道了這件事,她在文中寫道:沒想到在改革開放這么多年的中國,第一件成功的抽象雕塑作品竟出現在北方城市大慶。
隨后,“石油之光”落成剪彩的消息,才陸續出現在《人民日報》、省報、市內的報紙上。
E超前設計創下22年奇跡
今天的“石油之光”,依然給人以超凡脫俗之感。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效果,得益于當初的設計理念。
22年前,設計者們追求這樣一個設計理念:在現有基礎上再往前邁一步,一定要現代,一定要考慮到未來的效果。
當時,對于這個“未來”,誰也不知道是多少年,只是一直在絞盡腦汁地想:什么樣的東西最能代表大慶。
一天,設計者們來到井場,看到了鉆井換鉆頭時的情景:鉆桿,一根一根地被接起來立在鉆臺上,那種氣勢磅礴、挺拔向上的感覺,讓大伙忽發靈感——這些鉆桿最能代表大慶!
別說,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沒學過也有好處:膽子大,思想不受框框約束。
在任意的想象中,他們整了七八個稿樣,有四方的,有三棱的,還有三棱帶弧度的,并且都做了些方案,最后,大伙一致認為三棱形效果最好。
“石油之光”的形狀,出爐了!
F差點建在火車站
作為一座城市的象征,“石油之光”興建的位置很重要。雕塑現在的落腳地,并不是最初的選擇。
為了選址,設計者們跑了不少地方,最后,看好了大慶火車站站前廣場。就在這時,他們聽說,那里要打井,周圍好多房子都已經扒了,于是不得不放棄。后來,走到中七路、薩大路和卡爾加里路(現在的世紀大道)的交會點,他們感覺這里也不錯,于是決定:把“石油之光”建在這兒。
在那次施工中,除了做不銹鋼和土建的活雇用了外地施工隊,其余所有的設計、工藝和技術,都是大慶人自己完成的。這也正是“石油之光”成為市標的重大意義所在。
G施工中的“小插曲”
改來的海燕
施工時,“石油之光”下面的設計,不是環抱的海燕,而是從中間向外放射的6組管子,但因為“不好處理”,吳景行他們決定把它做成環狀,于是,又改做了6個相連的油浪。但怕冬天發生凍脹,就又斷開了,分成了6個,最后變成了6只海燕。
放個鐵人像
建完之后,施工現場來了3臺吊車,其中,最重的吊車有70噸,還有2臺40噸的,3臺車分成3面同時作業,把主體鋼管立了起來。
當時,吳景行就站在附近的團結路菜市場門口,感受雕塑整體效果,看到身旁有個老工人,他就問:“老哥,這雕塑好不好看?”老工人瞅了瞅,干脆地回答說:“不好看。那上面是平的,是不是還應該放個鐵人像啊?”
唯一的缺憾
3位設計者說,因為當時的工藝太落后,“石油之光”顯得有點粗糙。
那時,“石油之光”的塔身,是用10根3米長的管子接起來的,外面包了一層鋼板,接縫焊完后得打光,打光后的焊口和沒打光的地方顯然是兩種感覺,看著非常粗糙。
一番琢磨后,吳景行他們決定:噴砂,不管光溜不光溜的地方,統統噴毛了,經過一番努力,這些接起來的管子,終于渾然一體了。
只是,晴天看塔身,是不銹鋼的,陰天下雨時看,有點像水泥管子。設計者們說,這是它唯一的缺憾。
采寫這篇報道,記者特意拜訪了市老領導張立中和楊傳璧。忘不了他們聽說“石油之光”成為市標后欣慰的神情,忘不了他們對“石油之光”發自心底的評價——
張立中:事實證明,“石油之光”立到那兒永遠倒不了!我給它打滿分!
楊傳璧:當初立下的創作目標是“一點遺憾都不要有”。如今,“石油之光”站住了,驗證了一切。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