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慶油田海拔最高、人均產量最高、區塊生產能力邁上200萬噸速度最快的姬塬油田,如今以日均新投5口井、月均措施25口井的速度,又向另一個高點挺進。5月5日,長慶油田采油五廠廠長周學富滿懷自信地說:“這個高點,就是本來計劃9年時間,但實際只用6年時間建成一個具有300萬噸生產能力大油田的跨越式發展目標。”
年輕的隊伍閃光的金
看到采油五廠管理、技術、操作三個層面實力雄厚的員工隊伍,誰能想到,在目前的2000余名員工隊伍里,有50%以上的人員都是近幾年新入廠的員工,有近40%的人員是近幾年從別的單位轉崗來的非采油專業員工。用采油五廠人事部門負責人的話說,就是在目前的操作工中間,能找一名有10多年采油資歷的老同志,就像沙里淘金一樣。
人們清楚地記得,2006年年底,姬二聯合站投產時,本來定員80人,但通過摸底,全廠接觸過聯合站工作的只有9人。當時,采油五廠把一名曾經在聯合站當過班長的員工調來,連續一個冬天不出站門,既當站長,又當培訓師。據統計,采油五廠在2007年前,采用定人定責定時間式的強制式“一帶多”培訓,共培養出增壓站站長、特殊崗位操作骨干人員等100多人。
操作人員培養中的“短平快”方式,同樣使用到了管理及技術干部隊伍的培養上。采油五廠對每年分來的大學畢業生,采取蹲點實習、輪崗實踐、選拔優秀的實習生提前進項目組及科研部門鍛煉等方式,一大批年輕人在管理、技術崗位上快速成長,目前,全廠的管理技術干部中,90%以上都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
集約的管理堅實的基
“看似這里已建成了200萬噸生產能力的大油田,但我們自己真正的資源,只有2100名員工和2000多口油水井,我們甚至沒有自己的一輛車,沒有自己的一支作業隊伍,沒有自己的一名炊事員!”然而,正是這種簡單的管理構架,真正夯實了采油五廠的大發展之基。
地處陜北定邊縣境內的姬塬油田,地面環境復雜,地下的油藏隱蔽性極強,是長慶油田經過“五下六上”的艱難探索才發現的大油田。針對極難的開采條件,采油五廠從一成立就高點起步,創新不止,除油田開發管理外的生活保障、道路維修、設備保養、應急搶險、工程技術服務等全部引進社會化資源,目前常年參加開發會戰的市場化人員超過了萬人。
開發策略上,在實施勘探開發一體化戰略的同時,堅持多層系立體開發的政策,目前同時開發的油層就有10個。技術創新上,實行了井網優化、超前注水、儲層改造、功圖計量等多項技術的集成高效利用。系統配置上,對兩套層系開發的疊合區塊,實行群式井組、建設雙流程站點、實現原油分層脫水及采出水分層處理、分層回注、凈化油合層輸送等新工藝,簡化了流程,省地省錢省工又縮短了管理環節。
如今獨具個性特色的以“立體開發、市場運作、技術集成、系統共用”為主要內容的姬塬模式,已成為長慶油田管理創新的典范。
持續的創新無限的路
姬塬油田曾被譽為一塊難以征服的“頑石”。2001年,當長慶人第6次進軍姬塬地區,終于在黃8—9井的延長組獲得了日產21噸的原油。然而,復雜的油藏結構,使大面積開發的姬塬油田單井產量說變就變。2009年年初,采油五廠占全年產建73%比重的長8層油藏開發,新井投產油井只有1.7噸的“吝嗇”產量。不提高單井產量,油田開發就無效益可言。
為此,采油五廠采取開發、研究、實驗、儲備“四步聯動”的階梯式措施,積極開展跟進式技術創新。針對姬塬地區油藏縱向上呈多層“疊加”的特殊構造,在同一個井場實施多層開發。如耿114群式井組共設置了4個連片的井場平臺,目前這個井組不但有14口油井實現了兩個層位的同時開發,且井組日產油量75噸;對頑固的巖石實施全陶粒壓裂改造措施,平均試油排液日產油31立方米,比采用石英砂壓裂試油排液日產油高出8.07立方米;采用前置酸壓裂,單井平均試油排液可提高3.82立方米。
科學技術的持續創新,讓姬塬油田邁上了高速發展之路,2005年至2009年,產能建設平均以40萬噸的規模逐年升級,今年的新建產能達到128.6萬噸,占長慶油田產建工作總量的1/4。
人才培養、管理創新、技術攻關等綜合措施的實施,帶來了原油生產的快速增長,繼用3年時間完成第一個100萬噸以后,原計劃再用3年時間完成第二個100萬噸,結果只用了兩年時間,原計劃3年時間建成第三個100萬噸,很可能1年時間就完成了。用6年時間把原計劃用9年時間的產量搞上來,勢必創造出長慶油田低滲透油田快速上產的奇跡。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