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來看,中國煉油工業現進入到了一個由大走強的歷史發展新時期。未來中國煉油工業將努力轉變發展方式,通過調整結構、合理布局、優化配置資源和市場、促進科技創新,從而推進煉化一體化和基地化建設。在繼續增大規模實力的同時,持續提升贏利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保持行業平穩較快的發展,真正實現由煉油大國向煉油強國的轉變。
2010年底,全國煉油總產能將達到5.075億噸/年,比上年增長6.4%,產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到2015年底,若在建、擬建和規劃的煉化項目按期建成,中國煉油能力將達到7.5億噸/年,屆時煉廠的規模化程度、煉化一體化程度、產業集中度及集約化程度都將進一步提高,油品質量也將進一步提升,可以滿足國內不斷增長的質和量的需求。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煉油業在未來發展中面臨著不少挑戰。
未來挑戰很嚴峻
首先,石油資源緊缺的瓶頸制約已經成為并將繼續成為我國煉油業面臨的主要挑戰,我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在未來10年中,將相繼達到60%和70%。由于世界原油的重質化、劣質化趨勢,采用更多劣質重質原油生產清潔油品將是今后我國煉油業的主要任務。
其次,低碳經濟對環保的要求增高,煉廠增效節能減排和生產更多清潔油品的壓力將增加,產品升級步伐將進一步加快,相關投入也將增加,煉廠在忙于應對高油價風險的同時,其他成本增加的壓力也將明顯加大。
再其次,由于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化與發展,中國對外單邊和多邊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和發展需要,來自周邊國家及地區的進口量將增加,一些發達國家和資源國家對我國的煉油投資將繼續增加,國內煉油業的多元化競爭也將進一步加劇。
競爭趨向多元化
我國煉油能力將繼續穩步增長,煉油業多元化競爭格局也將進一步發展。2010年我國將新投產的廣西欽州、沈陽華錦等煉廠,加之部分煉廠改擴建陸續完成,新增煉油能力將達到3050萬噸/年。根據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到2011年,中國原油加工量將達到4.05億噸,成品油產量將達到2.48億噸,屆時實際煉油能力可滿足這一預定目標需求。預計未來5年,中國煉油能力年均增速可能在6%~7%。
“十二五”期間,中國石油將立足海上、中哈、中俄和中緬原油管道等四大戰略通道,加快大型煉化項目布局;建設、完善煉化基地,調整區域布局,滿足市場要求;利用國外資源,合資合作發展國內煉油業務。中國石化將圍繞做大做強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三大煉化企業集群,做精做優沿江及內地煉化企業。同時打好合資合作牌,用市場交換資源,加快大煉化項目建設。中國海油將進一步對旗下惠州煉油項目、海化煉廠和河北中捷煉廠進行擴能改造。預計到2015年,外資在中國的權益能力將從現在的1050萬噸/年增至3150萬噸/年,約占中國總煉能的4.2%。
布局調整更合理
未來中國的煉油工業發展和調整的重點之一是使煉油布局進一步適應資源供應格局和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將按照優化布局、集中發展的原則,以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加強大型煉油基地建設,大力優化煉油產業布局。未來3年,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的煉油產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將建成3~4個2000萬噸/年煉油、200萬噸/年乙烯的大型煉化生產基地,全國總共形成20多個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千萬噸級原油加工基地。預計到2015年,華中、西南兩個地區仍存在共2000萬噸/年的市場缺口;東北、西北兩個地區仍是重要的成品油外輸地;華東、華南、華北地區未來幾年新建、擴建項目較多,產能增長迅速,將逐步滿足當地成品油需求量增長的要求,形成供需大致平衡的局面。屆時我國將主要建成環杭州灣(含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和西北煉化工業區,形成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相配套的基本格局。
產業升級是趨勢
煉油業趨勢之三是裝置結構和產品結構進一步調整,淘汰落后產能、推進產業升級是大勢所趨。
繼續加強煉油工業裝置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優化資源配置以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是中國煉油工業發展的重要目標。在裝置結構調整方面,一是東部沿海地區煉廠要大力發展液體收率高、能最大限度生產運輸燃料和化工用油的工藝和裝置;二是以提高油品質量為主要目標,調整煉油廠裝置結構,適當增加高辛烷值汽油組分及煤油、柴油加氫精制裝置的生產能力。在產品結構調整方面,要提高高標號車用汽油、車用柴油和高檔內燃機潤滑油在產品中的比例,滿足汽車工業發展的要求,并經濟可行地提高化工用油的產量,從而滿足石化產業發展的需要。同時,要大力淘汰落后產能,推進產業升級,對煉油工業采取區域等量替代方式,淘汰100萬噸/年及以下低效低質落后煉油裝置,積極引導100萬噸~200萬噸/年煉油裝置的關停并轉,防止以瀝青、重油加工等名義新建煉油項目。要推動大型石化集團開展戰略合作,優化產業布局和上下游資源配置與利用,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
今后,我國煉油工業要根據新的形勢變化,研究解決以下四方面問題。一要解決重油轉化的問題,提高輕質油的收率。當前我國輕油收率為74%,而國際上一般達到80%。對年加工約4億噸原油的中國來說,輕油收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都有重大的意義。二要解決好清潔汽油、柴油的市場準入問題。三要在保證交通運輸燃料供應的同時,解決為煉化一體化煉廠提供優質化工原料的問題。據統計,我國GDP每增長1%,成品油需求將增長0.5%,石化產品需求將增長1%。隨著我國乙烯工業的大發展,對優質化工輕油的需要量激增,如何滿足要求,將是未來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四要搞好技術開發,研究開發規模化的經濟實用可行性的替代能源和新能源。
清潔燃料前景廣
隨著產品標準的不斷提高,燃料清潔化趨勢不可逆轉。
2010年全國車用汽柴油將全部達到國3標準,部分產品要達到歐4標準。為滿足質量要求不斷提高的清潔燃料生產需要,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煉油工業將在科學制定油品質量標準化的基礎上,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努力提高汽柴油產品的質量,滿足汽車工業和環保法規的要求。為了生產符合新標準要求的清潔燃料,我國煉油工業將不斷優化生產方案,通過優化配置和利用資源,采用自主開發的新技術和優化調和組分等措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努力降低油品質量升級成本,逐步趕上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
另外,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將在科學規范有序的基礎上得到更大的發展。目前,我國以糧食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產能力已達102萬噸/年,以非糧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技術已初步具備商業化發展條件,以餐飲業廢油、榨油廠油渣、油料作物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產能力也已達到5萬噸/年。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繼巴西、美國之后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國和應用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南、安徽5省及湖北、河北、山東、江蘇等部分地區已基本實現車用乙醇汽油替代普通汽油。根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到2010年,我國將增加非糧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萬噸,生物柴油年利用量達到20萬噸;到2020年,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達到1000萬噸,生物柴油年利用量達到200萬噸,總計年替代約1000萬噸成品油。
預計,今后中國替代能源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得到更大的發展。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等大型國企有選擇有重點地進入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領域,謀求新的發展。
宏觀調控是關鍵
近年來,由于國內煉油能力增長較快,而國內油品需求因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而增勢放緩,國內的油品供需形勢由偏緊轉為寬松并略有余。目前國內外輿論和業內外人士普遍出現對煉油投資是否過熱、會不會出現能力過剩的擔心。
筆者認為這一擔心不無道理,但如果注意調控這種擔心也是能夠避免的。從需求上看,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仍處于迅速發展時期,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方興未艾,汽車保有量的增長仍有很大的增長余地,國內的油品需求仍有相當大的上升空間,從中長期看,與油品需求增長的同時相應的同步增加必要的煉油能力完全是應該的。而從煉油項目建設上看,如果對新建或改擴建項目不加以必要調控,不注意控制投產節奏,不注意國內煉油布局的合理化和優化,不注意煉油裝置的規模化建設,就有可能因局部時間內投產過分集中而出現中短期能力過剩的現象,就有可能出現國內各煉油企業過度競爭、扎堆建設,使布局出現新的不合理的情況,從而影響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而造成較大的浪費。
建議應從全局出發,加強煉油投資項目的科學決策和宏觀調控,控制適當的投資和投產節奏,注意布局的優化和合理化,并注意在建設大型煉化項目的同時,適時淘汰落后產能或進行關停并轉,以進一步提高我國煉油業的有效資產質量和規模化程度,增強國際競爭力,確保我國煉油業健康順利發展。當然,與此相輔相成的是,我國成品油的價格形成機制也需在煉油工業的進一步發展中進一步完善。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