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舉意味著亞洲最大的煉油企業中石化將以全新姿態參與國內外燃料油市場的競爭,搶食成品油后市場中最后一塊蛋糕———燃料油市場。業內人士認為,中石化燃料油統購統銷有利于進一步擴大中石化燃料油經營規模,增強市場的競爭力。而對于國產燃料油終端用戶而言,以往激烈競爭帶來的價格優勢可能逐漸弱化。同時,也將對以燃料油為主要原材料的地煉企業造成沉重打擊。
生存空間將遭嚴重擠壓
對依賴燃料油生存的地煉企業來說,中石化的大舉進軍不啻如晴天霹靂。自2004年1月1日國家取消燃料油的進出口配額起,中國燃料油市場基本與國際市場接軌,燃料油市場逐漸呈現開放程度高、競爭激烈等特點。地煉企業也依靠經營燃料油業務取得了快速發展。
齊魯證券行業公司部一位王姓分析師認為,隨著中石化統購統銷的執行,地煉企業進口燃料油時將面臨中石化的強勁競爭。更有分析認為,中石化會以買斷進口、買斷當地銷售的經營方式,逐步影響并控制山東地區的燃料油進口價格和進口數量,嚴重擠壓山東地煉企業的生存空間。但該分析師表示:“如果國家不提高油品的質量標準,地煉企業還有一定的成本優勢。而中石化只在量和物流上占有優勢,價格應該與之前的差不多。只要地煉企業還有成本優勢,中石化帶來的沖擊就不會太大。”
對此,正和集團董秘范玉明表示:“中石化統購統銷,對我們的影響不會太大。因為我們有進口燃料油的資質,所用燃料油大部分從新加坡進口。但對于小的地煉企業來說,如果沒有進口燃料油的資質,將比較被動。”
而國信證券石油石化行業一位嚴姓分析師認為,中石化會給地煉留一條“活路”。“事情都是相對的,將地煉企業逼向絕路對中石化自身也沒有好處。”
650億元的大蛋糕
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燃料油表觀消費總量約為3400萬噸,目前中國石化燃料油在全國的市場占有率為30%左右。目前國內50%左右的燃料油依靠從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進口,眾多的地煉企業占據著其他的市場份額。按照分析人士提供的數據,燃料油銷售有著近2000元/噸的利潤空間,因此中國燃料油市場的利潤總額超過650億元。
事實上,對于燃料油業務化零為整,中石化謀劃已久。早在3月10日,中石化便已派出了“探路軍”,宣布成立北京燃料油銷售總公司,統籌“五省三市”———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上海、天津和浙江舟山市的燃料油銷售工作,并從4月份開始對燃料油實行統一銷售。
對此,卓創咨詢分析師認為,中石化此舉將大大提高其對燃料油資源調配的靈活性,增強和中石油、山東地煉企業在燃料油方面的競爭力,“但同時也將弱化市場對燃料油價格的調控作用,并為中石化進一步擴張保稅油市場奠定扎實基礎。”
中石化真實意圖
“中石化通過收購整合、統購統銷,進一步控制燃料油定價權,對抗市場需求不振和競爭對燃料油價格的壓制,從而確保燃料油經營的利潤空間,并增強其在燃料油市場的競爭力。”國信證券嚴姓分析師表示,5月份就有消息稱中石化將整合全國的燃料油業務。
該分析師認為,中石化此舉貌似進軍燃料油市場,實際最終目的仍在于成品油業務上。“地煉企業以燃料油為主要原材料進行提取生產成品油,而這部分成品油對中石化形成了沖擊。并且,這些成品油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一旦流入中石化旗下的加油站,后果相當嚴重。”該分析師認為,日前發生在河南的中石化“質量門”事件便是例證。
上述齊魯證券王姓分析師則認為,如今壟斷行業民資準入門檻放開已成趨勢。“中石化預見到了未來可能出現的競爭,所以提前對燃料油業務進行整合,以盡量避免沖擊。”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