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下稱“兵工集團”)的原油進口權獲批,其下屬的振華石油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原油進口權。以后,振華石油進口的原油不必再返銷給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的煉廠進行加工,而可以自行支配。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周修杰指出,在兩大集團的強烈反對下,兵工集團仍然獲得了進口原油的自主支配權,雖然從量上來說對兩大集團的業務影響不大,但是國家開放進口原油自由支配的態勢,將打破兩大集團對原油進口的壟斷。
目前,中國原油進口分為國營貿易和非國營貿易兩種,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在內的5家企業具有國營貿易進口原油資格,其進口量沒有限制。同時,另有22家企業能夠從事非國營貿易進口原油業務,它們每年能夠進口一定配額量的原油,2010年商務部下放的進口配額量是2530萬噸。但是,非國營貿易進口原油不能供應地方煉廠或自行流通,而只能返銷給兩大集團的煉廠加工。
周修杰指出,這種原油購銷模式,大大降低了22家企業直接從事原油進口貿易的利潤,嚴重抑制了它們進口原油的積極性,有些企業即使獲得了原油進口的配額,也是轉手給兩大集團。因此,業內一直在呼吁國家開放這一部分油源。
此次兵工集團獲得自由支配進口原油的資格,打破了兩大集團對油源的壟斷,為民營企業、地煉企業增加了一條油源渠道,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進口格局。這對民營油企來說,拓寬了它們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兵工集團雖然獲得了進口原油的自由支配權,并且也擁有自己的煉化企業,但是在運營網點和銷售渠道建設方面卻不具備民營企業的優勢,因此兩者間正好可以形成優勢互補,改善民營企業“無米之炊”的窘況。
但是,周修杰也認為,民營企業能夠從兵工集團獲得的直接利益也比較有限。兵工集團旗下的振華石油2009年的非國營貿易進口原油配額是120萬噸,2010年的配額約為400萬-500萬噸。振華石油進口的原油主要供應給兵工集團間接控股的遼通化工,而遼通化工擁有45萬噸乙烯及400萬噸配套原料煉化項目。這樣看來,兵工集團進口的原油自己內部基本就消化掉了,沒有更多的量供應給民營油企,也無法完全解決民營油企對原油的渴求。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則認為,兵工集團獲得進口原油自由支配權的現實意義,并不在于它能供給民營、地煉等企業多少原油,而在于打開了進口原油自由支配的閘門。在22家從事非國營貿易進口原油業務的企業中,后續或將有更多的企業獲得進口原油的自由支配權;或者,2530萬噸配額原油中將有更多的配額量可以獲得自由流通權,這對眾多的民營油企來說才是至關重要的。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