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在含油氣地層中會產生特殊變化。石油物探就是通過這一參數變化,反推尋找地下油氣層。然而,由于地下物質的多樣性,地質構造的復雜性,使這一傳統方法的準確率打了折扣。特別是隨著油田勘探開發的深入,石油工作者面對的勘探對象越來越復雜。在規模勘探開發近20年的吐哈盆地,巖性油氣藏、低幅度構造、小斷塊油氣藏、山前逆掩推覆構造、火山巖油氣藏和致密砂巖油氣藏等存在大量地震解釋攻關難題,有的甚至是世界級難題。
今年年初,吐哈油田啟動“吐哈探區重點區塊地震資料目標處理解釋一體化研究”項目。項目負責人、首席專家文一華說,山前帶資料斷層、致密砂巖氣藏地震資料、勘探井位確定都是項目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項目組確定了“優化處理流程和參數,提高資料品質,減小主要目的層誤差,提高勘探成功率”的研究思路。
項目組注重地震資料處理人員、解釋人員及地質人員的緊密協作,達到地質認識與地球物理處理技術的結合、處理目標與地質任務的結合,不斷精細優化關鍵處理技術參數,優化模塊組合,精細優化處理流程系列,從而提高目標區塊地震資料的品質,精細落實構造圈閉和井位目標,減少主要目的層誤差,不斷提高勘探成功率。
在巴里坤地區二維地震資料處理過程中,項目組加深鉆井及測井資料分析研究,優化處理流程,恢復真實地質面貌,為區域勘探提供了真實的基礎研究資料。
在哈密地區的堡參1井,針對新采集兩條二維測線,資料解釋人員和處理人員密切協作,使測線處理成果資料與鉆井證實情況吻合較好,為這口井及所在區域的綜合評價做好了準備。
在紅旗坎地區,項目組對紅旗2井及紅旗3井新采集三維地震資料進行目標處理,提出處理要求,明確地質任務,明顯改善了資料處理。
在阿克塔什地區,為擴展山前帶天然氣場面,完成山前帶1000億立方米儲量規模,項目組對地震資料進行深度偏移處理。截至目前,已完成疊前時間偏移。經過與這一區塊原有井位阿2井的地層對比,結果資料保真程度高,構造合理,斷點清晰,高點位置、傾角資料及目標層位等主要指標吻合程度高。
相關閱讀
地震勘探: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發地震波,在向地下傳播時,遇有介質性質不同的巖層分界面,地震勘探地震波將發生反射與折射,在地表或井中用檢波器接收這種地震波。收到的地震波信號與震源特性、檢波點的位置、地震波經過的地下巖層的性質和結構有關。通過對地震波記錄進行處理和解釋,可以推斷地下巖層的性質和形態。地震勘探在分層的詳細程度和勘察的精度上,都優于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的深度一般從數十米到數十千米。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