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在準噶爾盆地東部的米東1井,新疆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工程所鉆井項目組項目長楊虎在一張卡片的“回訪人員”一欄上填上自己的姓名。他對隨行的技術人員說,如果哪天在該區塊再遇到類似的工程技術問題,可以參看這段時間卡片上的內容,這些內容對解決工程難題會有幫助。
這張卡片叫“勘探鉆井難題與設計回訪記錄卡”,上面的內容涉及工程、固井及泥漿等各方面。“技術人員填寫了回訪卡以后,再遇到類似問題,能起到‘備忘錄’的作用。”楊虎說。
勘研院工程所承擔著準噶爾盆地勘探開發90%以上的鉆井方案和設計任務。近幾年,該所推出一項新管理方法——鉆井設計回訪制度。該制度要求,研究人員人均每年至少到各自負責的井上,與項目部及施工技術人員交流20個工作日,并填寫回訪卡。
這項制度推行后,該院技術人員已到重點探井和開發區塊進行了10多次現場跟蹤及設計回訪,并針對現場生產情況,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和補充設計,指導鉆井生產,提高了鉆井速度,降低了鉆井成本;項目組研究人員與開發公司天然氣項目部及克拉瑪依鉆井公司三方,已在準東地區多次召開技術研討會,交流商討鉆井難點、方案設計存在的不足,取得明顯效果。截至8月底,準東主要開發區塊的鉆井建設周期較去年每口井減少2天至3天,鉆井復雜時率較去年減少50%。
“我們推出這項制度另一個原因是鍛煉年輕技術人員,使他們能較快成長,早日成為各區塊的鉆井能手。”楊虎說。青年工程師文乾彬說:“半年以來,我先后3次到準東區塊進行‘回訪’。如今我對這個地區的鉆井情況有了較系統和全面的掌握。”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