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高寧與柳傳志曾就“國企身份”的話題展開一場討論。柳傳志認為,體制往往阻礙了國企的發展,而國企的領導人的確不容易,常常根據領導的需要頻繁換崗。如此一來,常常是今天定了戰略,明天就走了,最后耽誤的是企業的大事。但寧高寧認為,在公開場合討論國企問題簡直是“浪費時間”,認為這樣的問題“只適合在月球上談”。這是他這樣的企業家角色普遍存在的矛盾性:一方面連自己也不清楚還能有多長的任期,另一方面又必須當好“放牛娃”,不僅要替國家把資產看好,而且還要增值。
其實,在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里,寧高寧與柳傳志可謂殊途同歸,他們都表現出了這個國家最稀缺、最寶貴的資源—企業家才能。而與寧高寧一樣的“放牛娃”,在這個國家里為數眾多,作為國有企業的領導者,他們最重要的貢獻不是個人英雄主義式的,而是如何把創新精神變成整個組織的行為。他們同樣在憂患與危機中尋找著商業模式的突破。他們是國有企業職業化程度最高的一批經理人,是推動國有企業向市場化、現代化、國際化方向轉變的代表性人物。
《時代》評語里稱:華盛頓政界人士的反對最終迫使傅成玉放棄了
一項收購計劃,但他過人的膽識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雪佛龍CEO大衛·奧萊利匆匆來到中國,坐在中海油CEO傅成玉的辦公室里。那時,距離中海油對美國第九大石油公司優尼科的并購失敗僅23天,而雪佛龍則是優尼科的成功競購者。大衛說,他這次來不是想“打仗”,而是為了“講和”。
原因很簡單,沒有中國巨大市場的支撐,雪佛龍依然不能通過并購緩解自身的危機。大衛找到傅成玉正是為了緩和與中海油的沖突,為他的天然氣資源尋找出路。但是,當傅成玉提到雪佛龍在并購優尼科過程中采取非市場化手段和大打政治牌時,大衛默不作答,轉移話題。
2005年1月,中國第三大石油天然氣集團—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考慮對優尼科公司發出逾130億美元收購要約,這起交易是中國企業規模最大、最重要的一宗海外收購。當年8月,中海油宣布從競購賽中退出。
傅成玉因此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5年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時代》評語里稱:華盛頓政界人士的反對最終迫使傅成玉放棄了一項收購計劃,但他過人的膽識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隨緣
兩年后,傅成玉再次出手。
2007年11月,中海油旗下的中海油服(601808.ZH)CEO袁光宇同挪威海上鉆井公司AwilcoOffshoreASA(AWO)董事長第一次見面。
AWO董事長Siguard E. Thorvildsen大談此前某某著名公司出了怎樣的價錢而他沒有賣,然后說:“你先說說你的條件吧,我看你夠不夠資格。”
袁光宇泰然處之:“前面你有這么多接觸,都沒有談成,你現在說的,我就當聽故事一樣,對我沒有任何參考價值。我現在就談我的事,我出多少價錢,你來考慮。”
第一回合,唇槍舌戰,綿里藏針。中海油服收購AWO的大幕就此拉開。
AWO背后的實際控制人是挪威的Arne Wilhelmsen和Gjert Wilhelmsen兄弟及其家族。2008年福布斯富豪榜上,Wilhelmsen兄弟以16億美元資產名列743位,家族資產包括皇家加勒比海游輪公司。2003年以來,正是看到油價高漲,AWO冒險在沒有獲得石油公司服務合同的情況下大舉投資鉆井平臺。
就如同美國西部的淘金潮中獲利最多的不是淘金者而是出售淘金工具的制造商一樣,油價高企,讓石油鉆井船炙手可熱。作為財務投資者,Wilhelmsen家族肯定希望能在油價高企之時把AWO出手,而并非長期運營公司,這讓中海油看到了機會。
報價之前,中海油服用了大概6種測算方式對AWO進行評估。雙方在談判桌上僵持了很長一段時間。中海油服報價每股80—85克朗,而AWO報價每股90—100克朗。袁光宇提出盡職調查的要求。
對方同意。在盡職調查的過程中,中海油服發現了一些問題,于是袁光宇告訴對方,每股85克朗是在假設你沒有問題的基礎上的報價,但是現在你有問題,這個價格很難再高了。Siguard E. Thorvildsen很惱火,他告訴袁光宇,你還是請回吧。
后來通過一系列努力,對方又回到了談判桌上,并將報價降為每股87克朗。中海油服堅守每股85克朗,雙方互不讓步。但雙方都擔心談不成而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AWO方面尤其如此。如果談判失敗,中海油服只是損失一些咨詢費用,而AWO就要損失一個賣出的最好時機,這時候他們更加著急。
最后,對方不得不同意了中海油服的報價。
AWO擁有的鉆井設備,正是中海油服未來發展之需。中海油服一些鉆井船已經服役很長時間,需要更新換代。同時,AWO還具有中海油服不具備的深海作業能力,其中三艘半潛式鉆井平臺擁有深水作業能力。并購正當其時。
傅成玉說,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只是在后面給他們提提建議”。與并購優尼科的轟轟烈烈不同,AWO并購談判是一年多的“拉鋸戰”。甚至到最后關頭,能否通過挪威政府的審查,也沒有人能打保票。
而對于跨國并購,傅成玉的心態有了變化—“隨緣”。中海油的風格,似乎慢慢從勇猛激進過渡為淡定從容。
蛻變
“大很好,但是我覺得小也很美麗。因為小,成長性好,我在資本市場上的壓力比你小,走到哪里投資者都高興;雖然你們做得那么好,但是資本市場還是不滿意。”與埃克森美孚CEO的一次交流中,傅成玉談到了他對公司規模的看法。
所以,對于并購,傅成玉反復強調的就是一個詞匯—價值。實現并購價值也就意味著你要讓它增值。收購AWO后,中海油服擁有鉆井、油田技術、船舶、物探四大業務板塊,實力大增。在全世界同行中,同時擁有這四大業務的也僅此一家。
在中海油服上市之后一段時間內,香港分析師們甚至無法找到一家同樣類型的公司來進行估值比較,只好把中海油服的每一個業務單獨拿出來與同類上市公司比較,這讓中海油服股價被低估。但是劣勢也可以轉化為優勢,中海油服依靠多板塊的協同效應,繞開專業化的劣勢,提供配套綜合化服務,通過低成本優勢獲得了同為中海油系的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大量訂單,進而逐步壯大。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也因此降低了自身的開發成本。
如果熟悉洛克菲勒家族發跡史,你會發現,洛克菲勒家族的崛起并非通過并購壟斷了上游資源,而是通過控制煉廠的成本優勢和規模經濟的優勢,最終控制了美國90%的煉廠和石油運輸系統。而中海油似乎也在重走當年的洛克菲勒之路,由單純的石油公司逐步向上下游一體化的能源公司發展。
標桿
2005年,英國石油公司(BP)前CEO約翰·布朗訪華,傅成玉與其有過一次交流。
約翰·布朗剛出任公司CEO時,BP只有兩個油源,北海和阿拉斯加。與世界級石油公司相比,當時的BP缺少資金,技術能力不足,只有很小的回旋余地。布朗采用了當時世界上最新潮的金融手段,以全部換股的方式并購了阿莫科,原阿莫科公司和BP分別占有新公司40%和60%的股份。接著,BP又在1999年買下美國阿科石油公司,這兩項收購使BP在2000年前9個月的利潤達到創紀錄的109.7億美元。2001年,BP又購并了德國的維巴公司,并使BP晉升為全球第二大石油公司。
世界上現有的石油巨頭“五姊妹”—埃克森美孚、殼牌、BP、雪佛龍、道達爾,無一不是通過資本手段并購重組,進而擴張為世界能源巨頭的。
約翰·布朗,這位僅用7年時間把BP從一個中等公司造就為世界第二大石油巨頭的英國人,本該在2008年年滿60歲時退休。但在2007年,BP和他個人遭受了一系列的挫折,德州一家提煉廠爆炸導致15名工人喪生,位于阿拉斯加Prudhoe灣的油田發生管道泄漏事故,甚至還有媒體捅出他個人挪用資金等丑聞。最終,這位曾經身上繞滿光環的CEO、上議院議員、英特爾和高盛等世界著名大公司的非執行董事,提前17個月“下課”。
約翰·布朗的“晚節不保”,讓曾經以BP為標桿的傅成玉對其重新審視:“埃克森、BP這種大的石油公司的難處比我們要多,這是外界很多人并不清楚的地方,所以我們2003年就提出中海油要做成世界一流的能源公司,而不是僅僅規模做大。”
2010年3月,中海油以3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阿根廷Bridas能源公司50%股權。而Bridas的資產中,包括了泛美能源全部股份的40%,BP則持有剩下的60%。
4月,BP租賃的位于美國墨西哥灣海面的一座鉆井平臺爆炸起火,36小時后油井沉沒,11名工作人員死亡。鉆井平臺底部油井自4月24日起漏油不止并引發了大規模原油污染。事件發生后,BP表示為此次事故負責。
7月,BP首席執行官托尼·海沃德將飛抵北京,有消息說,他可能與手握重金的中國石油巨頭洽談資產出售問題。
2005年,傅成玉曾被迫放棄對優尼科公司的收購計劃,但他終究開創了一個石油新時代。5年之后,全球最大的石油集團公司英國BP再次提供機會,或許會為傅成玉提供一個再次展示他過人膽識的舞臺。
你做了很多并購,人家會不會覺得你這個石油老總很虛?
什么叫很虛?
購并公司靠的是融資和交易,這都是些資本運作的事。
資本的背后是實業,我們的產量復合增長率、儲量復合增長率,這個東西是貨真價實的。人家不能因為你老傅能說會道就把錢給你,是你要把實業做上去,你說什么一定要兌現,不要以為投資人是傻子。
實業家和資本家,你更喜歡哪個稱呼?
啥也不是,我們是企業的負責人,非要說是哪個家,離企業家近點兒。
你的目標是讓中海油成為像BP那樣的世界級公司嗎?
我們的目標是國際一流能源公司。
你怎么防范風險?
我們走向國際的時候已經很晚了,顯而易見的好機會幾乎沒有了,我們就必須要啃硬骨頭。在這個過程中,沒有風險是不可能的。我們的本事就是要把風險變成發展機遇。
你怎么看待財富?
當然是國家財富越多越好。
你覺得自己最大的毛病是什么?
一般來說優點和缺點是成對出現的。從你們眼中看我最大優點是什么?
感覺你是一個很直、很熱情的人,比如我們來,你親自為我們拿來飲料。
這是我的缺點之一,你太直,有時候就會被人誤解。比如在我這個位置上,很多時候不能把真話都說出來。
外國媒體稱你有過人的膽識,你怎么理解?
我覺得他們是從一個外國人的角度看中國,而不是看傅成玉。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