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油田綏中36-1作業區電力組網項目8月29日送電一次成功。這是迄今我國海上油田難度最大、系統最復雜、技術含量最高、規模最大的電力系統工程,也是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轉變海上油田生產方式、探索海上油田高效供電的成功嘗試。
“組網后,作業區電力供應將不再緊缺,供電更加穩定。”綏中36-1作業區電力組網項目經理李毅說。
海上油田供電通常采用“孤島”模式,即一個電站形成一個獨立的供電系統,同時給多個平臺提供電能。綏中36-1作業區共有四個電站、十四臺發電機組,分別建在綏中36-1A平臺、CEP平臺、CEPK平臺和旅大10-1平臺,通過海底電纜,總共能為綏中36-1油田群和旅大油田群的22個平臺供電。
這項歷時一年零八個月的電力系統改造工程,打破了“孤島”供電模式,將三個獨立電站、十臺發電機組連接成一張大網,在沒有增加一臺新機組的基礎上,僅靠原有機組和系統優化,新增供電能力28兆瓦,相當于增加了一個電站。如果設備全部發電,每天可利用放空天然氣26萬立方米,可發電67萬千瓦時。油田增產迫切需要上的大規模注水、大泵提液、調整井、注聚等增產措施有了充足的電力保證,油田挖潛、增產增效的空間有望進一步拓寬。
綏中36-1油田是目前我國海上最大的自營油田,一直被視為渤海油田的“命根子”、“掌中寶”。整個作業區包括旅大油田在內,對于中國海油國內實現5000萬噸油氣產量目標、把渤海油田建成我國北方重要能源基地至關重要。
綏中36-1和旅大油田群投產較早,由于增產措施不斷增加,致使原有電站電力供應日趨“捉襟見肘”。“一方面電力供應吃緊,另一方面電力資源浪費。”李毅說。原來,每個“孤島”電站均采取“兩用一備”或者“三用一備”的發電機組組合,綏中36-1作業區三個電站就有三臺發電機組備用。組網后,三臺備用機組可用一臺機組備用,另兩臺機組發電,節省了兩臺發電機組和大量的天然氣資源。
組網后,系統還實現了電力調節功能。當某個電站因天然氣氣量不足,致使發電量減少時,無須改用燃油發電,可以直接從電網上調電;天然氣氣量大的平臺電站,則盡可能地利用天然氣多發電。這樣,天然氣資源可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減少放空燃燒,系統發電效率更高。
綏中36-1作業區電力組網正在轉變渤海油田現行生產方式。按照“和諧渤海、清潔油田”的整體發展布局,渤海油田未來要建成“油、氣、電”三張大網。目前,渤海油田按照資源利用率最高、發電效率最高、供電最穩定的原則,對海上油田進行供電區域劃分,探索集中供電、岸電集中送電等多種供電模式,以逐步實現全油田或者分區域的綜合型電網布局。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