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帶來了119個項目,分布于國內外,項目總投資額近6000億元。
2010年8月5日,全球石油巨頭——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杭州舉辦與浙江企業的合資合作洽談會。
這是中石油股份制改革12年以來,第一次向民企大規模地招商引資,同時也是首家以實際行動來執行“新36條”的大型國有石油公司。中石油有關人士表示,“新36條”出臺后,特別是國家發布了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重點工作分工的通知后,中石油立即研究,快速行動,列出了開放投資領域的項目清單。
在“新36條”出臺后,中國石油集團總經理蔣潔敏對集團上下提出“要主動、積極、靈活、務實地推進與民營企業合作”以及“學習‘新36條’,與外商、國內重點企業和民營企業在國內外油氣、煉化、骨干管道和銷售業務上開展全方位合作”的要求。
合資合作洽談會期間,中國石油集團還分別舉辦了中國石油成品油銷售合作座談會、中國石油天然氣與管道合作座談會、中國石油裝備制造合作座談會、中石油海外投資座談會和中石油煉油與化工合作座談會等5個座談會。娃哈哈、西子聯合、華立、萬豐奧特、精功集團等數十家浙江民營企業懷著與央企合作的強烈愿望,從四面八方趕來,尋找“傍”央企的機遇。
中石油帶來了119個項目,分布于國內外,項目總投資額近6000億元。“通過引進民間投資實現互利雙贏,中石油與民間資本分享部分利益是理所當然的。”中石油副總經理李新華表示,未來五年內,中石油計劃吸納2118億元國內投資進入海外勘探開發和管道,國內煉油與化工、成品油銷售等業務領域。
成品油銷售合作方式不拘一格
“中國石油銷售業務的發展史,就是與民營企業合資合作的成長史。浙江省是中國民營企業發展最具活力和實力的地區,中國石油與浙江省民營企業有著很好的合作基礎。”在中國石油集團與浙江省企業合資合作洽談會上,中國石油銷售分公司相關人士如此表示。
在成品油銷售業務進入南方市場之初,中石油與民營企業進行了廣泛的合作,依托民營企業已有的網絡和客戶資源,為中國石油快速拓展市場、建立較為完善的營銷網絡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中國石油成品油銷售業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經過初步篩選,這次中石油在成品油銷售領域拿出第一批具備條件的合資合作項目有5個,主要包括浙江、湖南、河南、福建、山西五個省“十二五”期間建設的儲運設施。2009年中國石油在以上五個區域銷售成品油1019萬噸,“十二五”末規劃成品油銷量達到1782萬噸,比2009年增長74%.
浙江省是成品油的消費大省,是中石油成品油銷售的重要戰略目標市場,成品油銷售領域的合資合作已經深入人心。到2009年末,中國石油在浙江從事成品油經營業務的股權企業共93家,經營油庫7座,庫容10.8萬方,加油站132座。93家股權企業合作方以民間資本(民營企業和自然人)為主,共有83家,占89%;與地方國企合作的有5家,占5.5%;與集體企業合作的有4家,占4.5%,還有1家合作方是中石油內部單位。(見圖1)
在93家股權企業中,從事油品批發業務的企業有4家,批零兼營業務的有2家,倉儲業務的2家,碼頭公司1家,油品零售業務的83家,燃料油銷售業務的1家,零售企業數量占股權企業總數的89%.(見圖2)
從2000年到2009年,中石油浙江成品油股權企業累計銷售油品922萬噸,占浙江公司銷售總量的46%.2009年股權企業實現銷量99萬噸,占浙江公司銷售總量的40%,其中零售56萬噸,實現利潤總額1.08億元,投資利潤率9.2%.
在“十二五”期間,中石油成品油銷售領域在浙江預計投入59億元用于建設加油站、油庫及成品油管線建設,計劃引入資金23.6億元。中國石油銷售分公司相關人士表示:“‘十二五’期間在浙江、湖南、河南、福建、山西5個省建設的項目全部對社會開放。合作方式可以合資、入股、租賃、特許,只要有利于完善現有網絡布局、有利于擴大市場份額,投資回報達到要求,合作方式可以不拘一格。”
裝備制造合作力度最大
裝備制造業合資項目,可謂是本次中石油拋出的力度最大的“繡球”:中石油本次擬以寶石機械公司、寶雞鋼管公司、渤海裝備公司三家石油裝備制造骨干企業,以及最具潛力和成長性的海工裝備制造業務,在浙江尋求合作機會。以三家企業現有資產以及海工裝備制造業務共計106.6億元凈資產為基礎,吸納國內投資71.1億元,改組為產權多元化的公司制企業。
中石油甘愿讓出這么多股權,讓不少浙商大為驚訝。浙江海華集團董事長王志海對《浙商》記者說:“這些企業準備讓出差不多70%的股權與民營企業合作,我認為其中一些配套企業的合作空間還是存在的。”
這次中石油來浙江招商引資的裝備制造業企業,基本上都是行業龍頭企業。寶石機械公司研制成功國內首臺9000米超深井鉆機,打破了少數發達國家在該領域的壟斷,研制成功全國首臺陸地用12000米超深井鉆機,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掌握12000米鉆機設計制造技術的國家。寶雞鋼管公司曾經成功中標印度“東氣西送”管線60萬噸,創造了國際上一次性中標最大的鋼管制造合同,創造了中國石油裝備制造企業產品出口的最高紀錄。
為什么中石油愿意在裝備制造業領域讓出這么多的股份呢?一位《浙商》對浙商記者說:“一方面是這些領域的利潤不是很高,另一方面是這些領域很難與民營企業競爭,他們沒有多大優勢。”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周修杰指出,中石油此次拿出來的部分項目,涉及石油勘探開采等上游技術含量高、風險性大、民營企業以前無法涉足的領域,因此民營企業應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不要錯過合作的機會。
油氣管道合作投資額最大
此次洽談會上,中石油匯報的油氣管道合資合作項目是投資額度最大的一項:天然氣管道工程3項,原油管道工程1項,管道總長度近1.1萬公里,項目總投資約1580億元。其中已核準的在建管道工程有西氣東輸二線天然氣管道、秦皇島-沈陽天然氣管道、漠河-大慶原油管道3項,擬建管道工程有浙江天然氣南方管網項目1項。
據《浙商》記者了解,中石油正與浙江能源集團進行浙江天然氣南方管網項目合資合作的前期工作。而其他油氣管道項目,中石油并沒有給出具體的合資合作方案。不過,目前中國市場上能生產石油天然氣輸送管道的制管企業不到10家。除了溫州-臺州專用線投資額5億元以外,其他的油氣管道項目投資額動輒上百億元,對合資合作企業的資金與技術門檻都挺高。
浙江金洲管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吳巍平向《浙商》記者透露:“浙江天然氣南方管網項目我們可能會去參與合作投資,但我們不可能把大量資金投入到非主營業務當中。”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