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多日的柴油供應短缺,已經使一些地區的工業生產、交通物流、晚稻收割受到影響。
國家發改委宣布成品油調價余音未了,就出現柴油供不應求的局面。面對蹊蹺的“柴油荒”,公眾有理由提出質疑。“柴油荒”的形成,有煉油企業檢修減產、經濟回暖帶動工業生產用油攀升、漁業農業季節性用油增加等原因,而一些地方的突擊式拉閘限電,也加劇了柴油的供不應求。
毋庸隱諱,這種柴油荒的背后閃動著“節能政績”的魅影。推行低碳政策,設定節能減排指標,本是為了淘汰落后產能,矯正“唯GDP論英雄”的錯誤發展觀。但一些地方平時不做足功課,不淘汰落后產能,不對高耗能企業限電,公共機構不當好節能示范,而是選擇在“年終算總賬”之時突擊拉閘限電。表面上看,考核能耗指標的數字光顯華麗,但正常的社會秩序與居民生活秩序卻被打亂了。這樣“只見政績、不見民生”的節能減排“效果”,對經濟發展,對百姓生活能有什么好處?
其實,把節能政績與民生利益放在天平上衡量,孰輕孰重,并不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某些地方采取拉閘限電等簡單粗暴突擊應對節能減排年終考核,是對發改委、工信部權威的挑戰,也是對中央節能減排政策的褻瀆。這不僅給民眾生活帶來不便,傷害千家萬戶的利益,也是對節能減排政策的誤讀與歪曲,同科學發展觀背道而馳。
地方政府不僅要對GDP負責,對節能減排成績單負責,更要對公共利益與民生福祉負責。只有引入多維績效評價機制,把官員績效評估主體由單一化轉向多元化,增加民眾對官員節能減排績效評價的話語權,逐步修正部分官員“只求政績、不及民生”的狹隘政績觀,才有可能實現政府職能的華麗轉身。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