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一場油荒將民營油企生存的尷尬再一次揭示出來。業內不禁擔心,民營資本可能出現大范圍退出潮。與此同時,更令人擔憂的是我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再創新高。
央企民企,談不上對抗的競爭
目前國有石油企業與民資競爭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下游環節。曾經有一組數據顯示了油氣終端市場競爭格局。據統計,除去中石油、中石化自營及特許加油站,其他國有、民營、外資加油站可達到全國加油站總數的一半以上。然而數量的大小,遠遠無法衡量競爭實力的大小。
步入10月以來,全國多地市場上出現柴油短缺。當時,據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調查統計,南方已有2000多家民營加油站因缺油而停業,而北方也有不少加油站無油可售。還有的油站則因進貨價過高而被迫違規操作、超限價賣油。
中商聯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就向記者指出,壟斷機制下的油源短缺很可能倒逼民資退出。不少民資加油站負責人在采訪中都對記者表達了“厭戰”的情緒。就在這個月,中石化在山東打包收編民營38座加油站和4座油庫,被視為“油荒”后出現的首筆國進民退收購。
有專家認為,“油荒”的出現源于目前中國成品油市場仍處于壟斷的格局之下。缺乏充分的市場競爭,不能快速地應對國際和國內石油供求的大幅變化;掌握更多資源的國有石油巨頭自然會利用出廠和批發的價權,排擠下游的競爭者。
加速出海,收購資源緩解對外依存
如果說在國內石油巨鱷吞并著民資,那么在海外,這些巨鱷則是在加速收編海外項目。
采用石油換貸款以及聯手競購的策略,今年國有石油巨頭的收獲頗豐。中海油通過與阿根廷Bridas Energy Holding各擁有50%股權的Bridas Corporation收購了泛美能源的全部股權,成功接盤了BP的資產。而中石化近期也動用24.5億美元,收購了美國西方石油公司(OXY)旗下阿根廷資產;并斥資6.8億美元參股雪佛龍在印尼的深水天然氣項目18%權益;該公司還通過貸款換石油的計劃成了首個獲得巴西油氣領域開采權的中國公司。中石油今年則確立了中亞、中緬等天然氣布局,并聯手殼牌完成了對澳大利亞規模最大的煤層氣生產商Arrow公司的收購,以及取得了卡塔爾地區天然氣資源的勘探權。
從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層面來講,海外的成功并購對于我國屢創新高的原油對外依存度來講無疑是一件好事。自從1993年首度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以來,中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由當年的6%一路攀升。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去年首次超過輿論認為的50%心理防線,今年更是突飛猛進至55%。
雖然掌握更多原油或天然氣資源,有利于避免受制于人,但也有業界人士認為,短期內對控制我國的進口依賴幫助并不大,要真正改變長期機械接受國際油價的被動局面以及保障可持續的能源供應,我國應當建立自己的原油定價體系,謀求在國際原油定價領域的話語權,并積極開拓各種能源品類及來源渠道。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