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游非食品價格傳導,輸入性通脹壓力逐步顯現
4月21日,紐約商品交易所6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112.29美元,從金融危機期間最低點36美元,兩年多來國際原油期貨價格漲了三倍。 4月7日,國家發改委年內再度上調汽柴油價格,大城市油價悄然進入8元時代。“長遠看,低油價時代一去不返,高油價時代已然來臨。”省經濟信息中心預測處曹龍對記者說,全球經濟復蘇需求回升、流動性過剩和近期中東局勢持續動蕩等,導致油價高企。素有“經濟血液”之稱的石油,既是能源也是化工原料,油價上調的連鎖反應波及到生產和服務整個領域,石油衍生品化工、紡織、塑料、化肥農藥等價格被推高。我省去年CPI漲幅低于全國0.2個百分點,得益于食品價格漲幅低,非食品價格漲幅卻高于全國。“如果油價持續震蕩上行,將助力非食品價格上漲,我省二季度面臨的通脹形勢會更嚴峻。 ”
就我省而言,居民收入的增加帶動了城鄉居民消費由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據統計,去年我省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家具類、汽車、家用電器等商品價格均有上漲。這說明,我省石油消費品增速很快。對比2006年和2010年全國CPI權數構成看出,調整后的權數中食品類權重下降,非食品類權重相應上升。因此,高油價將有可能會導致非食品價格漲幅繼續快于全國。
面對國際油價高企帶來的物價壓力,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認為,穩定物價總水平必須采取措施嚴格控制,做好成品油、液化氣以及糧食、食用植物油、豬肉、蔬菜等重要商品的供應和價格穩定;加大價格監督檢查力度,嚴肅查處惡意炒作、串通漲價、哄抬價格等不法行為,維護正常市場秩序。專家建議,消化高油價帶來的壓力還可以嘗試財稅補貼、動用成品油儲備、利用期貨市場交易等辦法。
汽車消費增速放緩,新能源汽車帶來發展契機
持續高漲的油價,對汽車行業影響不言而喻。
省汽車行業協會會長梁華平告訴記者,汽車行業是用油大戶,2009年底國內汽車保有量為6200萬輛,當年耗油14380萬噸,占全國油耗總量的63.2%。目前,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55%,按照現在汽車產量增速,到2020年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達70%。汽車產業的發展,將更加受制于國際油價的波動。
對油價變動最敏感的,還是私家車消費者。 “買車不難,養車難。 1.6L排量的車,按百公里油耗8升、每月跑2000公里計算,和2008年比,每月多付近四百元。”合肥市民趙曉蕓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高油價一方面使車型結構將偏向節油型、小排量發展。”安徽大步車業總經理蔣天賜認為,另一方面一些消費者將會延緩購車計劃,短期內汽車消費增速可能放緩。
過去五年,我省汽車產銷量從40多萬輛增長到120多萬輛,已成為擁有兩個汽車產品出口基地的汽車出口大省,形成圍繞奇瑞、江淮、華菱為軸心的、以完全自主為特點的汽車產業集聚。而當前,購置稅優惠、汽車下鄉等優惠政策退出再加上油價高企,業內人士認為,車市進入調整期或不可避免。
汽車產業的帶動性極強,汽車制造業每增加1元,可有效帶動上下游關聯產業2.64元的增值。梁華平認為,“高油價給調整汽車產業結構,引導形成新的消費觀念,發展新能源汽車帶來契機。 ”
目前,新能源汽車已有包括混合動力、純電動、燃料電池汽車等在內的新能源轎車、客車產品。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推行的“節能產品惠民工程”中,我省汽車企業有多款高效節能車型列入。新能源汽車在高油價時代,獲得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
高耗能行業受到擠壓,倒逼機制引導產業轉型升級
“高油價對世界貿易格局和國際產業轉移產生一些影響,作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國自身經濟需求導向和國際市場密切相關。 ”省社科院城鄉經濟發展研究所所長呂連生認為。
高油價導致物流運輸及原材料成本上漲,弱化了加工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像加工貿易等對物流成本很敏感的產業,可能會向原料地或消費市場轉移。以石油為原料的化工產業,有關聯的下游產業鏈,以及其他重化工業,如以鐵礦石為原料的鋼鐵產業、以各種金屬材料為原料的產業,也存在類似動因。制造商或貿易商的運輸成本上升,促進加工制造業轉移和升級步伐加快。
比如我省支柱產業之一的石化行業,加工所需原油依靠省外調入,高油價將進一步加大企業運行成本,利潤空間受擠壓。“這除了成本較高外,還牽涉勞動力、產業鏈上能耗等問題。 ”呂連生說,這更昭示出調整產業結構、轉型發展的重要性。
從生存環境來講,高油價迫使人們重新思考環境、資源與人類的關系。在能源價格震蕩幅度較大時期,提高效率、節省人力成本,尋求替代化工原料且價格更低的新原料是許多企業的不二選擇。這給新能源產業發展和承接轉移提供了機遇。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有望迅速發展,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有望得到優化。同時,占據產業鏈高端、重技術研發創新,對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等敏感度相對較小的電子信息產業等新興產業,也會迎來發展良機。
當然,能源結構的調整無法一蹴而就。短期內,高油價可能使我省一些行業如煤炭行業受益。但長遠看,必須解決能源浪費與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應當在政府引導和市場驅動下,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狠抓節能減排,引導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效益和國際競爭力。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