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價酒到天價豪宅,負面新聞頻發,使得傅成玉新官上任中石化集團董事長,就面臨著棘手的危機公關。
日前,記者從中石化獲悉,盡管成品油出口效益較好,但是為保障國內供應,除保留供香港、澳門地區的基本資源需求外,中石化已從3月份開始全面停止了成品油的出口。消息一出,市場便有聲音認為其行為是對之前負面新聞的危機公關,也另有相反聲音質疑暫停出口只是企業利益下的選擇。而在石油巨頭暫停出口的同時,又有消息稱4月底油價再漲,又讓形勢撲朔迷離。
暫停出口背后的理由
中石化高調宣稱沒有期限地暫停出口是為了保障國內成品油供應,但卻遭來一片噓聲,細究目前市場,暫停出口確實也不僅是因中石化為保國內供應,而是企業利益使然。
對于國內成品油市場,高油價時代之下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確實相對滯后,調整幅度也比較溫和,這令各大小煉廠煉油利潤均岌岌可危,國內三大石油汽柴油批發價紛紛逼平零售,局部地區甚至超越零售限價;銷售策略依舊是控銷、停批為主。與此同時,石油巨頭還積極鼓勵各地銷售公司外采地煉資源,甚至出臺了明確的物資獎勵。
中國石化(600028,股吧)經濟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舒朝霞稱,如果國家發改委不上調現有成品油價格,石化產業鏈中的煉油板塊將虧損,影響企業效益。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因國內通脹壓力巨大,加上對成品油未來走勢不明確,批發商并不敢貿然入手成品油,導致近期國內成品油行情延續疲軟態勢,呈現有價無市的局面。
同時記者從山西一煉油廠獲悉,由于國際原油成本激增,煉油廠生產積極性下降,只是因天氣逐步轉暖,汽車出行增多和建設施工、工業生產、物流運輸等行業用油需求恢復正常;農業抗旱與春耕疊加拉動農業用油增長,汽柴油硬性需求均日漸增多,同時,局部地區出現的“電荒”也可能會加劇國內成品油需求在二、三季度急速升溫。
“石油公司擔心"油荒"再襲,故而提早準備。全面通知暫停成品油出口,并取消煉廠出口補貼,是市場的因素,中石化號稱為了保供應而不惜犧牲公司利益停止出口,只是冠冕堂皇的理由。”山東一地煉企業人士告訴記者。
迎接4月再調油價?
基于中石化同樣的原因,中石油和中海油也計劃暫停出口,是準備應對“油荒”,還是為了迎接國內4月底可能會再上調的油價?
記者調查華北一帶的加油站,發現中石化、中石油等巨頭在該區域的批發市場幾乎停滯,汽油價格處于批發到位價與零售最高限價之間,柴油整體批零一個價,山西、河南地區更是批零倒掛,除了價格之外,石油巨頭還在限量銷售,其中批發部門更對中間商和社會加油站停止供貨。
“石油公司在資源緊張的時候,一向會保證自有加油站和合作關系久的老客戶,像一些投機的中間商,時來時不來,自然不是保供對象。”中石油一下屬分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而上述廣東加油站人士告訴記者,據傳4月下旬到五一前,用油高峰期即將到來,國家發改委還有可能再調油價,所有手握資源的石油巨頭現在開始嚴控資源量,以滿足未來可能出現的需求增長,同時也是迎接油價上漲。
不過隨著央字頭石油巨頭嚴控資源,加上原油價格飆漲,處于資源劣勢的山東地煉正面臨著煉油成本的不斷上漲,但又沒有石油巨頭控制成品油價格的能力。
“煉油形勢嚴峻,加工進口油要虧損,國內相對低廉的燃料油又很難找到,可能很難對付接下來的成品油需求旺季,除非淪為替石油巨頭代工,靠代工費勉強維持生計。”一山東地煉企業人士向記者嘆息道。
遭質疑只因有“前科”
而據記者了解,此次中石化暫停出口引來一片質疑聲,主要是因為中石化是有“前科”的。這個“前科”就是在去年向海外賤賣成品油和有在成品油過剩的大背景下與中石油聯合制造供應緊張以推高成品油價格的嫌疑。
“其實國內成品油供應原本不應該出現短缺,但是利益集團可以操縱。一直以來,利益集團不斷推價,使得國內成品油價格即使在嚴重滯銷、庫存壓力巨大的背景下仍節節攀升,但背后卻是成品油賤賣海外。國內市場批零倒掛、民營加油站無油可賣,我國成品油市場已經處于較嚴重的壟斷狀態。”廣東一民營加油站負責人稱。
來自息旺能源的信息顯示,2010年我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5億噸/年,占全球總能力的10%以上,而且煉油產能擴張的形勢仍未放緩,到“十二五”末,國內一次加工能力將再增1億噸/年,達到6億噸/年,這些產能將主要在2012年和2013年釋放。
上述加油站人士認為,我國成品油價格仍不是市場的產物,所以,一方面,利益集團控制著成品油供需;另一方面市場反應遲鈍又讓利益集團并不能準確把握市場變化,才會出現去年那種成品油短缺景象出現前不久,國內石油巨頭竟還在大力向國外市場低價出口成品油消化庫存的負面新聞。
雖然中石化和中石油、中海油存在著同樣問題,但對于傅成玉來說,中石化因為近期負面新聞纏身,盡管暫停出口確實有利于保障國內供應,基于其過程的種種,仍不得不直面諸多非難。
“公司希望能展現一個履行了國有企業經濟責任、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的形象。”中石化內部人士含蓄告訴記者。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
日前,記者從中石化獲悉,盡管成品油出口效益較好,但是為保障國內供應,除保留供香港、澳門地區的基本資源需求外,中石化已從3月份開始全面停止了成品油的出口。消息一出,市場便有聲音認為其行為是對之前負面新聞的危機公關,也另有相反聲音質疑暫停出口只是企業利益下的選擇。而在石油巨頭暫停出口的同時,又有消息稱4月底油價再漲,又讓形勢撲朔迷離。
暫停出口背后的理由
中石化高調宣稱沒有期限地暫停出口是為了保障國內成品油供應,但卻遭來一片噓聲,細究目前市場,暫停出口確實也不僅是因中石化為保國內供應,而是企業利益使然。
對于國內成品油市場,高油價時代之下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確實相對滯后,調整幅度也比較溫和,這令各大小煉廠煉油利潤均岌岌可危,國內三大石油汽柴油批發價紛紛逼平零售,局部地區甚至超越零售限價;銷售策略依舊是控銷、停批為主。與此同時,石油巨頭還積極鼓勵各地銷售公司外采地煉資源,甚至出臺了明確的物資獎勵。
中國石化(600028,股吧)經濟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舒朝霞稱,如果國家發改委不上調現有成品油價格,石化產業鏈中的煉油板塊將虧損,影響企業效益。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因國內通脹壓力巨大,加上對成品油未來走勢不明確,批發商并不敢貿然入手成品油,導致近期國內成品油行情延續疲軟態勢,呈現有價無市的局面。
同時記者從山西一煉油廠獲悉,由于國際原油成本激增,煉油廠生產積極性下降,只是因天氣逐步轉暖,汽車出行增多和建設施工、工業生產、物流運輸等行業用油需求恢復正常;農業抗旱與春耕疊加拉動農業用油增長,汽柴油硬性需求均日漸增多,同時,局部地區出現的“電荒”也可能會加劇國內成品油需求在二、三季度急速升溫。
“石油公司擔心"油荒"再襲,故而提早準備。全面通知暫停成品油出口,并取消煉廠出口補貼,是市場的因素,中石化號稱為了保供應而不惜犧牲公司利益停止出口,只是冠冕堂皇的理由。”山東一地煉企業人士告訴記者。
迎接4月再調油價?
基于中石化同樣的原因,中石油和中海油也計劃暫停出口,是準備應對“油荒”,還是為了迎接國內4月底可能會再上調的油價?
記者調查華北一帶的加油站,發現中石化、中石油等巨頭在該區域的批發市場幾乎停滯,汽油價格處于批發到位價與零售最高限價之間,柴油整體批零一個價,山西、河南地區更是批零倒掛,除了價格之外,石油巨頭還在限量銷售,其中批發部門更對中間商和社會加油站停止供貨。
“石油公司在資源緊張的時候,一向會保證自有加油站和合作關系久的老客戶,像一些投機的中間商,時來時不來,自然不是保供對象。”中石油一下屬分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而上述廣東加油站人士告訴記者,據傳4月下旬到五一前,用油高峰期即將到來,國家發改委還有可能再調油價,所有手握資源的石油巨頭現在開始嚴控資源量,以滿足未來可能出現的需求增長,同時也是迎接油價上漲。
不過隨著央字頭石油巨頭嚴控資源,加上原油價格飆漲,處于資源劣勢的山東地煉正面臨著煉油成本的不斷上漲,但又沒有石油巨頭控制成品油價格的能力。
“煉油形勢嚴峻,加工進口油要虧損,國內相對低廉的燃料油又很難找到,可能很難對付接下來的成品油需求旺季,除非淪為替石油巨頭代工,靠代工費勉強維持生計。”一山東地煉企業人士向記者嘆息道。
遭質疑只因有“前科”
而據記者了解,此次中石化暫停出口引來一片質疑聲,主要是因為中石化是有“前科”的。這個“前科”就是在去年向海外賤賣成品油和有在成品油過剩的大背景下與中石油聯合制造供應緊張以推高成品油價格的嫌疑。
“其實國內成品油供應原本不應該出現短缺,但是利益集團可以操縱。一直以來,利益集團不斷推價,使得國內成品油價格即使在嚴重滯銷、庫存壓力巨大的背景下仍節節攀升,但背后卻是成品油賤賣海外。國內市場批零倒掛、民營加油站無油可賣,我國成品油市場已經處于較嚴重的壟斷狀態。”廣東一民營加油站負責人稱。
來自息旺能源的信息顯示,2010年我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5億噸/年,占全球總能力的10%以上,而且煉油產能擴張的形勢仍未放緩,到“十二五”末,國內一次加工能力將再增1億噸/年,達到6億噸/年,這些產能將主要在2012年和2013年釋放。
上述加油站人士認為,我國成品油價格仍不是市場的產物,所以,一方面,利益集團控制著成品油供需;另一方面市場反應遲鈍又讓利益集團并不能準確把握市場變化,才會出現去年那種成品油短缺景象出現前不久,國內石油巨頭竟還在大力向國外市場低價出口成品油消化庫存的負面新聞。
雖然中石化和中石油、中海油存在著同樣問題,但對于傅成玉來說,中石化因為近期負面新聞纏身,盡管暫停出口確實有利于保障國內供應,基于其過程的種種,仍不得不直面諸多非難。
“公司希望能展現一個履行了國有企業經濟責任、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的形象。”中石化內部人士含蓄告訴記者。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