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我國電力工業持續快速發展,電力規模實現歷史性跨越、電力結構不斷優化、電力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電力節能降耗成效顯著。特別是電力供應能力得到顯著提高,面對新世紀以來重化工業加速階段電力需求的迅猛增長,扭轉了歷史上最為嚴重的全國大范圍缺電局面,實現了全國范圍的電力供需總體平衡,為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作出巨大的貢獻。在“十二五”新的發展階段,電力需求仍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供需的結構性變化特征也將逐步顯現,但與“十一五”比較,電力發展將面臨更為剛性的資源環境約束,各種不確定因素也將明顯增加和更為復雜,電力供需形勢將因此呈現新的趨勢性特征。
電力需求:增速平穩放緩
電力是國民經濟發展重要的生產資料及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資料,電力消費的規模、結構及其發展態勢與經濟運行密切相關。作為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十二五”時期電力消費也將隨著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而相應變化。
全社會用電量繼續增加。我國自2010年已經進入新一輪經濟與電力消費增長周期,目前正處于第二次發展的轉型階段,這是以重化工業為特點的工業化中期階段向工業化后期階段、部分地區率先進入后工業化階段發展的關鍵時期。從世界主要國家的歷史發展軌跡來看,在這一階段經濟和電力需求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從國內發展環境來看,未來5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信息化仍將加速發展,必將帶動人均用電量的持續增加。根據中電聯組織編制的《電力工業“十二五”規劃研究報告》預測,2015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5.99萬億~6.57萬億千瓦時,基準方案推薦6.27萬億千瓦時,比2010年增加2.08萬億千瓦時,是全社會用電量增加最多的五年。
全社會用電量增速逐步放緩。“十一五”時期,經濟結構重型化趨勢帶動全社會用電量快速增長,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長11.1%,增速處于各個時期的較高水平,但是能源電力需求的快速增長給資源供給和環境保護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十二五”時期,隨著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推進,以及國家對單位GDP電耗、能耗進行硬性約束,將促使單位產值電耗持續下降,單位能源、電力產值不斷提高,年均用電量增速將小于“十一五”年均增速。但受工業化、城鎮化建設帶動的原材料生產增長、第三產業與居民用電剛性增長等因素的疊加作用,電力需求在“十二五”期間特別是在前三年仍將保持較快增幅。預計”十二五“期間,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長8.5%左右,“十三五”期間增速將繼續放緩。
第三產業及居民消費用電所占比重上升。從世界主要國家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以后的電力消費變化趨勢可以發現,電力消費中的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用電比重很高,以后逐步下降。2010年,我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所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分別為74.7%、10.7%、12.2%,而發達國家完成工業化時對應的比重分別為62%、18%、20%——顯然,我國第二產業比重過高而第三產業和居民消費用電比重偏低的特點比較明顯。未來十年,我國電力消費結構將隨著城鎮化建設、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工業化完成而發生明顯變化。主要表現在第一產業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穩中略降,預計2015年為2%左右;第二產業用電量比重先升后降,預計2015年下降到71%左右;服務業的逐步培育需要時間過程,第三產業用電量比重是先降后升,預計2015年在12%左右;隨著居民消費市場的持續擴展以及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比重穩中緩慢上升,預計2015年上升到14%左右。
電力消費增速與產業結構呈區域性差異變化。我國區域間工業化發展階段不均衡,用電增速、用電結構、人均用電及人均生活用電狀況相差很大,這是今后10~20年我國經濟發展、電力消費增加的動力,也是不同地區、不同資源稟賦將形成不同產業結構發展模式的根本原因。
東部地區,北京、上海已基本完成工業化,廣東、浙江等沿海經濟發達省份處于工業化后期階段。在“十二五”期間,東部地區將著力培育產業競爭新優勢,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其區域用電量占全國全社會用電量比重將有所下降;第二產業用電量帶動全社會用電量增速下滑的趨勢比較明顯(尤其像上海、浙江、江蘇、廣東等先期發展省份),但是山東、河北港口經濟和資源效應等因素導致第二產業比重仍然會高于沿海其他省份;第三產業及居民生活用電比重將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明顯提升;東部后發展的福建、海南等有以第三產業、居民用電增長為主要動力并協調帶動相關制造業用電增長,“十二五”期間其用電增速將高于東部其他省份。
中部地區,“十二五”期間將充分發揮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壯大優勢產業,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提升全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地位。其以城鎮化建設、工業化升級為發展目標,帶動建材、化工、制造業以及居民用電增長為主的用電量增長,其社會用電量占全國用電量的比重將在“十二五”前期提高較快。部分省份(如河南、山西)高耗能行業用電比重受節能減排作用在“十二五”后期呈現結構性加快下降格局,預計“十二五”期間安徽、山西、江西的用電量年均增速較快,河南、湖北、湖南的用電量增速也將維持較高水平。
西部地區,進入新一輪大開發,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揮資源優勢,實施以市場為導向的優勢資源轉化戰略,建設國家重要能源、戰略資源接續地和產業集聚區。當前,西部地區第二產業用電比重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任務十分艱巨,“十二五”期間,西部城鎮化建設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原材料加工以及高耗能產業將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基礎上加快產品升級和降低能耗,其全社會用電量占全國的比重將持續上升。受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產業發展的影響,第二產業用電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隨著城鎮化建設和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用電呈剛性增長,所占比重有所上升;第三產業用電增長較其他地區相對緩慢,但是西部重慶、四川用電發展態勢不同于西部其他資源省份而與湖南、湖北比較相似。預計“十二五”期間,西藏、新疆、廣西、內蒙古、貴州、寧夏、重慶的用電量年均增速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東北地區,“十二五”期間將充分發揮產業和科技基礎較強的優勢,完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裝備制造、原材料、汽車、農產品深加工等優勢產業升級,大力發展金融、物流、旅游以及軟件和服務外包等服務業,統籌推進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遼寧將是東北地區最早完成工業化的省份,其經濟發展、結構升級也將帶動東北地區整體的工業化發展進程,東北地區社會用電量占全國的比重將有所提高;遼寧第二產業用電比重在“十二五”期間前期有所上升,后期呈下滑趨勢,第三產業及居民用電比重有所提高;吉林、黑龍江“十二五”期間第二產業用電比重將穩步上升,第三產業用電比重波動上升,居民生活用電量持續增長,第一產業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從目前和今后發展態勢來看,全國全社會用電負荷的增速將高于全社會用電量增速。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和工業化升級提速,特別是家用電器的普及,第三產業以及居民用電比重持續提高,是帶動全社會最高用電負荷快速增長的根本原因,并且其增速將繼續高于全社會用電增長速度,這種態勢在東部、中部地區更為明顯,預計“十二五”時期全社會最高用電負荷增速在10%左右,高于全社會用電增速1~2個百分點左右。社會電氣化水平提高也使得電力系統峰谷差拉大,負荷率下降,在東部發達地區尤為明顯;西部地區由于重工業比重較大,城鎮化率相對較低,平均負荷率高于全國水平。預計全國主要電網平均負荷率下降0.02左右,但是西北區域持平或略有上升。國家電價改革(如階梯電價、分時電價等)以及加大需求側管理,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改變民眾的電力使用方式,從而拉低最高負荷增速和提高負荷率。電動汽車等新能源使用方式的重大突破也將極大影響電力消費量以及消費方式。
電力供應:新增裝機向資源密集地區轉移
“十一五”期間,全國電力供應能力極大增強,基建新增裝機連續5年超過9000萬千瓦,年均增長13.2%,快速扭轉了全國電力大范圍缺電局面,滿足了經濟發展對電力的強勁需求。我國人均發電裝機容量從2005年的0.39千瓦提高至2010年的0.72千瓦。“十二五”期間,在電力需求繼續較快增長的背景下,預計全國電力裝機年均增加仍將超過9000萬千瓦,2015年全國電力裝機容量將達到14.37億千瓦,比2010年底增加4.75億千瓦,總量上基本能適應仍然強勁的電力需求。“十二五”末,我國人均發電裝機容量可以達到主要西方國家完成工業階段時期的人均裝機1千瓦水平。
新增裝機加速向資源密集地區轉移。我國能源資源分布極不均衡,東部地區總體開發早、開發程度較高,進一步開發的資源儲備和環保空間逐步縮小。分類型來看,我國未來可開發水電主要集中在西南 (西南地區水力資源占全國水力資源的66.7%,而開發率僅有17%);全國煤炭資源的70%以上集中在山西、內蒙古、陜西和新疆四省區,目前已經向西部大煤電基地的大規模開采和綜合利用方向發展;風電方面,我國風能資源也主要分布在華北、東北、西北等“三北”以及東南沿海地區,“十二五”期間將加快開發吉林西部、蒙東、蒙西、河北、酒泉、哈密、江蘇沿海以及山東等八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因此,“十二五”時期新增裝機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主要集中在水能、煤炭和風能相對豐富的地區,符合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大方向,減輕煤炭過分依賴鐵路運輸給交通造成的壓力。
電網在保證供應中的作用持續增強。隨著新增裝機向資源密集地區轉移,原來就地平衡的格局已經打破,全國性電力資源優化配置的共識初步形成,但是發展任務依然艱巨。將西南豐富的水電、西北豐富的煤電以及“三北”地區大量的風電通過超高壓、特高壓輸電線路輸送到東部負荷中心,同時也為西部資源省份解決了市場消納問題。根據預測,通過建設跨大區的特高壓交直流輸電線路,到2015年,中西部地區大水電、大煤電跨區外送電規模將分別占全國水電、煤電比重的24%、18%;受端地區外來電受入容量在2.5億千瓦左右,是2010年的3倍左右,加上受端地區3000萬千瓦左右的新增核電機組容量,可以滿足受端地區用電需求。
供需平衡:平衡中趨于偏緊
全國電力供需總量平衡。“十二五”期間,我國發電裝機總量穩步增長,預計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年均增長8.4%,與電力消費年均增長8.5%左右的增速基本相當,全國電力供需總量平衡關系與2010年基本相當,處于總體平衡的狀態。
發電有效供應能力增加不足,供需平衡偏緊。“十二五”期間,我國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比例進一步增加,由于這些新能源機組利用小時偏低,僅為火電機組的40%左右,所以這些機組并不能形成與火電等常規機組等量的供應能力,加上這些機組的可控性和調峰性能差,導致全國電源有效供應能力下降。根據2010年底統計數據以及中電聯《電力工業“十二五”規劃研究報告》中的預期容量折算到火電機組的等效容量,計算出到2015年底全國等效火電裝機容量比2010年年均增長8.0%,低于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長8.5%的預測推薦目標,可以得出供應能力略顯不足。而且,電力消費增長有可能超過規劃預期值,將使全國電力供需形勢趨于偏緊的格局更加明顯。另外,從目前電源在建規模及其投資的統計數據分析,由于“十一五”后期火電建設和投資規模迅速回落(2010年火電投資比重僅占電源投資額的三分之一),水電建設新開工項目不足,這些將導致“十二五”中期起作為電力供應支撐主力的火電、水電新增供應能力規模小于規劃預期值,有可能因此成為影響“十二五”期間全國電力供需平衡甚至出現缺電局面的重要因素。
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趨于下降。根據中電聯《電力工業“十二五”規劃研究報告》預期經研究計算得出,由于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發電裝機比例增加,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發電機組平均利用小時數將略有下降,預計2015年將在4600小時左右;由于有效供應能力不足,火電支撐作用繼續增強,2015年6000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將高于2010年水平,在5200小時左右,也充分說明了火電機組利用小時在反映供需平衡狀態中的重要參考價值。
煤炭等外部因素對電力供需平衡的影響程度加大。我國一次能源供應中,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70%左右,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別是我國煤電機組比例高、煤炭資源與需求的逆向分布也成為“十一五”期間發電裝機總量充足、供應能力無法有效釋放而時常導致較大范圍的電力供應缺口的主要因素之一,成為影響電力供應的一個瓶頸。預計“十二五”時期煤電裝機每年平均還有5000萬~6000萬千瓦的新增規模,電煤需求仍將強勁增長,國際市場波動以及國內西部煤炭產運的細微變化均會影響東、中部電力平衡,并與迫切需要增強火電機組支撐作用形成更加尖銳的矛盾。極端天氣、自然災害頻發,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電力供需局部時段緊張,對電力供需平衡的影響增大。因此,電煤、氣候、自然災害將成為影響“十二五”電力供需平衡的最主要因素。
局部時段性供需矛盾成為常態。總體來看,“十二五”期間,全國電力供需處于緊平衡狀態,我國電氣化水平提高、峰谷差拉大、負荷率下降均會給高峰時段的供電造成很大壓力,水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發電形式的間歇性也會對發電出力造成影響,再考慮各省內機組結構、電煤供應穩定與制約因素以及異常氣候增加等不可控因素,可以預測,“十二五”局部地區、局部時段的電力供需矛盾將成為常態。
“十二五”時期,各區域電力供需總體情況預計:東部地區供需總體偏緊,部分發達省份持續偏緊,中心城區高峰時段供需緊張矛盾加劇,尤以京津唐、江蘇、浙江、山東、廣東等電網高峰時段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中部地區供需總體平衡,但季節性、結構性矛盾明顯,水電大省受水電豐枯期影響加大,煤電大省受煤電供應的制約因素加大;西部地區總體供應充足,冬季存在結構緊張和窩電現象同時出現的可能;東北地區總體平衡有余,西部地區風電比重過大,風電季節性消納將受到一定阻礙。
應對措施:四管齊下保障供電
做好“十二五”電力供需總體平衡。這是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滿足人民群眾生活的需要,大范圍的電力供需短缺將對經濟發展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因此,要針對“十二五”期間電力供需總體平衡偏緊、不確定影響因素較多的現實情況,及時采取各種有效應對措施,全力做好電力供需平衡保障工作。
加快特高壓以及智能電網建設,增加跨區電力平衡規模,提高新能源并網能力。“十二五”期間,要根據我國能源資源與需求逆向分布的特點,加快推進特高壓電網建設,全面提高跨區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實現輸煤輸電并舉,實現西部能源資源與東部經濟的有機融合。
加快智能電網研究和建設步伐,提高新能源并網能力,推動新能源和電網協調發展;全面提高電網適應能力和應急保障能力,建設以特高壓網架為骨干的堅強智能電網,構建科學、安全的能源綜合運輸體系。
深化電價體制改革。按照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的要求,立足于解決當前存在的電價問題,面向促進電力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繼續積極推進電價改革,進一步理順能源產業關系中電價過低的問題,完善電價形成機制,推進階梯電價、分時電價等改革,合理引導用電需求,提高電網負荷率,減小電網峰谷差,實現電力企業的持續發展,并滿足用戶的合理用電需求。
全力做好電煤保障工作。煤炭是我國電力工業的食糧,要千方百計確保煤炭安全穩定供應。要適度提高煤炭產量,確保煤炭總量充足;要適時啟動煤電聯動,促進電煤行業和諧發展;要加強煤炭的調配和價格管理,穩定煤炭供應;要利用國際市場,滿足東部地區煤炭增量需求。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