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表示,目前中石油天然氣進口價格仍然虧損,國內天然氣價格偏低,天然氣定價機制亟待改革。據介紹,國內天然氣價格相當于同等熱量油品價格的30%,而國際上天然氣價格約為同等熱量油品價格的60%。
石油企業一“哭窮”,百姓就要掏腰包,這次可能又開始為漲價“鋪墊”了。此前有媒體援引中石油內部人士的話稱,中石油2010年進口中亞天然氣64億方,虧損50億元。而國家發改委也曾指出,中石油進口中亞天然氣存在虧損。如此默契地一唱一和,我們有理由擔心,距離漲價也就為時不遠了。
天然氣供應價格低于進口價格,因此給石油企業帶來虧損,改革天然氣定價機制,本也無可非議。但中石油作為中國壟斷性企業的“兩桶油”之一,其業務分勘探與生產、煉油與化工、成品油銷售和天然氣等四大板塊。一項發生虧損就大呼小叫,其他業務獲得巨額暴利怎么不說呢?
別的不說,單看其成品油銷售這一板塊,是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前不久公布的一季報顯示,中石油成品油銷售板塊獲利頗豐,一季度實現經營利潤76.84億元,同比增155.3%。在油價越來越高、物流費用助推物價飛漲的今天,中石油為何不主動降低油價,理順成品油“定價機制”呢?
國內天然氣價格是否偏低,我們不掌握國外的相關數據。但一個不可否認的現實卻是,就連中石油連連喊虧的天然氣板塊,今年一季度仍實現68.85億元盈利,增速達14.5%。其中就緣于國產天然氣占了80%。用20%進口部分的價格作比較“理順定價機制”,國產天然氣豈不要成“暴利上的暴利”?
作為國有壟斷性企業,中石油享受的早已是“超國民待遇”:在國內開采油氣,只需繳納很低的資源費用,成本之低自不用說,而中國政府通過對外援助換來的石油,也是被他們按國際油價核算的。源頭上是以國有企業的身份,到終端卻要講“國際慣例”,如此“選擇性理順定價機制”,給人的感覺就是利欲熏心。
中石油作為國有企業,理應上為國家分憂,下為百姓著想,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可在物價上漲壓力很大、CPI指標屢創新高的今天,總是想著自己的利益,“選擇性哭窮”,總拿虧損業務說事,要求漲價、要求補貼,如此“一心鉆到錢眼里”,何時能成長為一個讓人尊重的“企業公民”?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