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灣是我國內海,污染物堆積本來就比較多,不容易擴散,自凈能力弱。而環渤海地區是我國三大經濟增長極之一,周邊人口稠密。漏油事故預計會影響到周圍環境和海產品的質量,一旦人食用被原油污染的水產品,會對人的身體造成不良影響。目前,已經有報道稱沿岸養殖戶出現魚類死亡的情況。盡管從目前來看,魚類的死亡是否與漏油事故直接相關尚無權威說法,但污染物造成環境破壞則是不爭的事實,只是嚴重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核實。
如果說海上采油發生事故實難全部避免,那么事故發生之后及時進行處理并通報相關的單位和當事方則十分有必要,這也是相關公司的義務。道理很簡單,漏油事故會污染海洋環境,污染物擴散之后則會影響沿海漁民的生計和食品安全。及時通報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可以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采取應對措施。惡劣的是,從目前公開的信息來看,中海油并沒有及時通報,沿岸的地方政府也不知情,水產養殖戶更沒有采取措施。
中海油如此作為和一家大型上市國企的身份相去甚遠,也與其掌門人念茲在茲的踐行社會責任理念十分不符。面對此次漏油事件,中海油應該做的不是空談社會責任,更不是進行危機公關掩蓋事實,而是真正拿出實際行動來,這并非沒有先例可以借鑒。去年發生的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舉世矚目,作為責任方的英國石油公司在事件發生后拿出200億美元作為基金,為墨西哥灣清污買單,并賠償沿岸居民在漁業和旅游業方面的損失。
需要指出的是,英國石油之所以大出血“踐行社會責任”,根本原因之一在于美國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壓力。在這里,相關的部門也應該顯示出應有的魄力,盡管國有企業被稱為共和國的長子,但犯錯之后也必須為代價買單。
除了為污染買單之外,問責也不可少。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就導致英國石油高層人事變動,公司CEO海沃德下臺。雖然這次渤海灣漏油事件其嚴重程度遠不如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但這并不意味著就不需要進行問責。而且問責應該包含兩個層面,一是事故本身的責任,二是瞞報的責任。就漏油事件而言,瞞報的危害也許要比漏油本身更為嚴重,因為瞞報會導致相關部門無法及時采取措施來應對污染物擴散,這將使相關危害的影響擴大化和長期化。
當前,各種事故之后的瞞報現象并不少見,這已讓民眾相當不滿。社會上對于一些大型國有企業的印象不太好,特別是對石油巨頭。之前,中海油因為在年報中披露2010年員工平均薪酬為38.67萬元而受到輿論的詬病。有鑒于此,相關方面在查清事故的原委之后一定要依法嚴厲追責,以厭民望。否則,瞞報之風無法遏止,一家污染、政府買單的模式也無法改變。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