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自然之友等11家中國環保組織,就渤海灣漏油事故聯名致信中海油和康菲石油公司,要求這兩家企業盡快向公眾公布事故詳情以及油污清理情況,并就環境污染和瞞報事故的行為向公眾道歉。可以預見,在接下來的日子里,中海油與康菲公司必將繼續受到來自民間社會各個團體的施壓,大眾媒體的質疑,以及連綿不斷的法律糾紛,輿論的風口浪尖正在移向這兩家石油企業。
今天的中國,正處于工業化的高歌猛進階段,有著“工業血液”之稱的石油擔負著助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使命。據2010年的數據,無論就石油的消耗總量還是進口總量來看,中國都已經位居世界第二,與中國經濟規模的世界排名相一致,而中國石油的消耗增速更是一直穩居世界第一。
也正是身處這樣一種背景,我們才能理解時任中海油董事長的傅成玉為何會在去年表示,到2020年,中海油要在近海海域和深海海域各保持一個5000萬噸穩產的大油田。顯然,中國經濟的持續起飛對于石油有著強烈的饑餓感,與此同時,海上的石油開采也成為一個巨大的財富制造產業。
然而,令人憂心的是,在海上石油的開采過程中,除了財富和利潤,置于其反面而存在的各種風險卻在很大程度上被人們忽視了。從歷次重大的海上漏油事故來看,對于附近居民生活、生產以及健康的破壞必定都存在;同時,在全球化的食物鏈中,一旦某地遭受漏油事故,污染的食物勢必影響附近乃至全球范圍的消費者;此外,由于目前在技術上對于泄漏油污的處理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導致漏油事件往往可能對當地生態造成毀滅性打擊。諷刺的是,這一系列危及人類生命健康、自然生態的巨大風險在熱火朝天的石油開采進程中,卻被遠遠地拋給了附近的居民以及所有的民眾。
就在昨日,中海油投資關系部總經理蔣永智在接受央視采訪時稱,中海油不存在瞞報現象。蔣永智先生并沒有說錯,因為漏油事件甫一發生,作業方康菲公司就已經在第一時間通知了國家海洋局。依照目前的這套風險分配機制,中石油和作業方康菲在應對海上漏油的危機時,主要負責的對象不是風險的承擔者,而是隸屬于政府系統的監管機構。這也解釋了為何在漏油事故發生了一個月之后,相關企業才會直面媒體與公眾。
顯然,要想打破這一荒誕的局面,在根本上還有賴于對目前這套風險分配機制的重塑。以此次渤海灣漏油事故為例,在設計風險的分配機制時,除了監管機構與相關企業本身,還應該引入當地政府、當地居民,以及代表公眾利益的媒體、法律和環保人士。具體而言,從該項目上馬之前到具體的日常運作,上述幾方代表都應該建立起一個用于溝通、協商和信息傳遞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無論多么弱小的群體,只要它是潛在的風險承擔者,就應該有自己的話語權,就有資格提出自己的要求與建議。
只有在一個同等的平臺上實現充分的對話,風險本身才能得到更大的避免,這對于企業本身而言,也可以在應對輿論的壓力時更加從容,在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時更加富有底氣;對于監管機構而言,讓企業與風險承擔方能夠在一個更為公平的平臺上實現對話,也得以盡可能減少糾紛的產生和不穩定因素的噴涌。
因此,從企業到政府再到民間社會,不妨皆以此次渤海灣漏油事故的處理為契機,反思目前的這一套以政府和企業為主要協調方的風險分配機制,搭建一個用于包括企業、政府、當地居民以及媒體、法律、環保等公眾力量在內各方力量進行必要溝通和信息共享的平臺,以此重新塑造一套海上石油開發的風險分配機制。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