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通報已無明顯漂油
國家海洋局本月5日通報了蓬萊19-3溢油事件,國家海洋局表示,油田B平臺和C平臺的溢油分別于6月19日和21日得到基本控制。除B、C平臺附近偶有少量油膜出現以外,海面已無明顯漂油。同時,國家海洋局已要求康菲公司,繼續查找B平臺海底溢油確切原因,及早封堵溢油源。
次日,康菲公司舉行新聞發布會稱,海底滲漏點已被全部堵住。
平臺附近再現少量漂油
而國家海洋局昨天發布的最新檢查結果卻顯示,油田的C平臺仍有少量油花溢出,B平臺附近海域仍有可能發生溢油的跡象。
根據國家海洋局的通報,7月10日,國家海洋局海洋環保司、中國海監總隊和北海分局有關監管人員組成聯合檢查組,再次登檢蓬萊19-3油田發生溢油事故的B平臺和C平臺,監督檢查相關溢油處置工作進展。
聯合檢查組重點查看了溢油點封堵的情況,以及溢油風險源排查情況,實地檢查了B平臺的開排罐、閉排罐以及B平臺漏油處,C平臺鉆臺、采油樹等溢油重點風險部位和生產流程。
康菲被令提高維修效率
國家海洋局稱,在檢查中,聯合檢查組發現C平臺仍有少量的油花溢出,根據7月10日衛星遙感信息,在B、C平臺附近再次出現油帶。而且經進一步海底探測發現,B平臺附近海域仍有可能發生溢油的跡象。檢查組現場了解到,溢油原因的排查進展緩慢。
對此,聯合檢查組嚴肅提出,康菲公司必須采取嚴格的措施,盡快查找漏油的真正原因,在安全作業的前提下,提高維修工作效率,徹底排查溢油風險點,徹底封堵溢油源。
同時,聯合檢查組還明確要求康菲公司應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將溢油的相關情況如實并及時地向社會公眾公布。
■ 探訪
當地漁民發現尋油飛機增多
海監部門稱已構建全天候立體監控
10日,本報刊發《渤海溢油海域仍在圍油作業》一文,在漏油現場披露,聲稱已無漏油的蓬萊19-3油田附近仍可見浮油及大量清油船。
盡管這兩個平臺溢油事故聲稱分別在6月19日、21日得到基本控制,但是近一段時期以來,仍有少量漂油在平臺附近出現。昨日,再度漏油的情形得到國家海洋局確認。
昨日上午,山東蓬萊,距事發地約70公里的海域上不斷有直升機盤旋。當地漁民說,這幾天直升機特別多。有藍白色的,還有橙色的。依照以往慣例,藍白色直升機隸屬海監部門,而橙色的直升機則屬于海上鉆井平臺。
“這些飛機是找油污的。”一位漁民說,“現在大家都知道,哪的海面飛機多,哪里就可能有漏油。”
昨日中午,國家海洋局發布消息稱,19-3鉆井平臺附近海域仍有漏油。據記者查閱,該海域系10日記者到達的海域,當日相關公司仍堅稱,那里已無漏油。
昨日下午,國家海洋局煙臺監測中心辦公室主任鞠炳勝確認了油田再度漏油這一消息。他說,現在,在事發油田蓬萊19-3周邊,從天上到水面再到海底,都有海監隊員。他強調,海監已安排了五條執法船、兩架直升機和數名潛水員,對事發海域進行24小時三維立體監控。
另據了解,除去上述措施,海監部門還啟用衛星對事發水域進行監控。此外,海洋局還責成清污方使用三層濾網的圍油欄在現場圍油,以防油膜向四周漂移。相關評論見A02版
■ 說法
中海油和康菲公司因溢油事件備受公眾質疑
“污染高危企業應派駐監管員”
蓬萊19-3平臺漏油后,中海油和美國康菲公司因未及時發布漏油信息廣遭質疑。昨日,鉆井平臺再次發生漏油,公眾對兩家公司的不滿再度升溫。
在北京,一網友對中海油及美國康菲公司發布消息的變化無常,表達了不滿,“中海油的話,真是油話,油得不能再油了。前面剛說過不漏了,媒體一去,馬上又漏油。”
在煙臺,教師張先生對兩家公司處理此事的態度亦表達了質疑。經分析,他得出結論,兩次向公眾發布漏油消息的主體都是國家海洋局,而作為在第一時間就會知道是否漏油的企業,卻一直不見消息公布。
上海一位網友表達了不滿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派相關人員進駐這樣的易發生污染事件的企業進行日常監控,我想效果應該會好些。”他表示,“在陸地上,這種監督模式并不少見。”
已了解國家海洋局的表態,目前正在聯絡相關部門確認了解情況,在沒有獲得準確信息的情況下難以向媒體發布消息。公關部門將會在獲取正確信息的第一時間告訴記者。在漏油事件發生第一時間,公司就成立了應急小組,這里面也包括了現場指揮、清污以及原因調查小組等組成部門。——康菲石油中國公司公關部門有關負責人
目前確實還有一些清污船和圍油欄在海上工作,海上油膜應該是沒有了,但零星的油點還是有。目前公司還未從康菲石油獲得最新的第一手資料,中海油一直也是督促對方及時如實披露信息,在事件處理上,中海油也是積極配合。——中海油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
■ 釋疑
“長島海域浮油由來已久”
曾發生輸油管打孔偷油、擅自傾倒油污等現象
蓬萊19-3平臺漏油后,山東長島縣海岸開始頻繁出現油污。媒體將此現象報道后,國家海洋局稱,經初步判斷,長島浮油與平臺漏油無關。
上述消息的發布,引來了公眾對浮油來源的疑問。“不是平臺漏油,那油是哪來的?”
昨日,在國家海洋局煙臺監測中心,漏油事故應急處理小組一工作人員對此進行了解釋。他說,長島海域出現浮油的情況由來已久,造成此現象的原因錯綜復雜。比如,有人為了謀利,曾在輸油管道上打孔偷油。還有一些船只違法在海面上傾倒船內油污。上述情況都會造成浮油出現。
“這些情況屢禁不止。”他說,“就是處罰力度太小,最高才罰20萬。”
漏油事件發生后,事發海域部分地區出現海洋生物非正常死亡的現象,監測站綜合科畢科長對此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針對死亡的海產品,含海洋局在內的多個部門已介入調查。”他說,當下既然沒有消息稱海產品死亡與油污有關,公眾就不必過分擔心。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監測站已成立了海上和陸上兩個應急監測小組。”畢科長說,現在兩小組成員每天都要取樣四次,以觀察相關變化。
對已污染海域海水受損程度,監測站的工作人員未予回應。他們表示,根據規定,海水從好到壞分四類,其間第三類海水就已無法與人類皮膚正常接觸。一工作人員說,“劣四類比第四類還差。海里現在什么情況,想想就知道。”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