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源稅改革逐漸明晰方向之后,中石化和中石油“坐不住了”。7月26日,有消息稱,中石化和中石油已經提出,希望資源稅在以量征收改為以價征收后,取消或減征石油特別收益金。對此,能源專家表示,這或許只是“石化雙雄”一廂情愿的想法,相關提案想獲得有關部門通過的可能性并不大。
樂觀的估計不代表事情會按照大多數人的意愿發展,中石油、中石化已經不是簡單的兩個壟斷性國企,它們已經是“中國最賺錢的企業之一”,從成品油價格只漲不跌的霸王條款中就不難看出,此次“暴利稅”流產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
中石化、中石油能夠把握時機提出取消或減征石油特別收益金也就是俗稱的“暴利稅”是蓄謀已久的。早在2006年年初,國家發改委下發通知說將要對三大石油巨頭征收暴利稅,但最終的結果當年無人知曉,也沒有任何部門給予披露。給出的慣常理由當然是“國際原油價格持續高位震蕩,因國內成品油價格長期不到位,致使原油與產成品價格倒掛”,為此中央財政還在2005年底給予中石化一次性補償人民幣100億元。
有人曾經算過一次細賬,中石油公布的2005年度業績,公司以1333.6億元凈利潤蓋過日本豐田公司而成為當年亞洲最賺錢的公司。溫家寶總理在2006年全國兩會上宣布,未來五年國家財政新增義務教育經費累計將達2182億元,也就是年均436.4億元,居然只相當于中石油去年一年凈利潤的32.72%左右。
2009年公布是數字是:2006年-2008年,中石油上交了約1600億的暴利稅,中石化則上交了約530億。事實上中國從油源勘探到批發進口,全部由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三大巨頭壟斷,意味著不僅中石化、中石油需要上交暴利稅,中海油也一樣需要上交暴利稅。2009年只是披露了中石油、中石化兩家公司上交暴利稅的大概數字。三大石油巨頭3年來一共上交了暴利稅、每年的額度是多少都是未知的,公眾無從知曉相關信息。
而在2008年,中石油、中石化在國家發改委官方網站公開表態,“成品油近期不漲價的消息讓市場漲價的預期淡化,但是為了降低成本,彌補煉油虧損,在請求減免進口關稅、資源稅之后,兩大公司已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交緩交石油特別收益金的申請。”2010年,中石油繼續用所謂的“利潤受到影響”、“沒有生產積極性”作為上調起征點的理由逼宮發改委,認為“每桶40美元的石油特別收益金起征點”過高,雖然如此,中石油依然是目前中國乃至亞洲最賺錢的企業。
資源稅改革到了實質階段才是石化雙雄看到減征暴利稅的最好時間。在資源稅以量征收改為以價征收后,國內包括石油、煤炭等傳統資源類產品都會面臨不小的漲價壓力,但從暴利稅的設置理念看,其對應的是國際原油價格的計量單位,稅種的門檻也應該遵守國際慣例標準。資源稅是國內稅種的計算方式,兩者并行不悖,石化雙雄在混淆兩個稅種的關系,也想趁機取消或減征石油特別收益金,牟取更大的收益。
從國內成品油價格只漲不跌的規律看,石油雙雄在暴利稅上的企圖不是沒有機會實現,只不過是需要看博弈的結果,如果資源稅能夠彌補石油雙雄的“虧損缺口”,取消暴利稅的也不是沒有可能。
石油特別收益金作為國際慣例是國家對企業調控暴利有效的合法的稅收手段,五年來暴利稅的不透明和石油企業的減免呼聲相伴而行,原本暴利稅既不涉及國家機密也不涉及商業秘密,卻一直是個糊涂賬,在資源稅開征在即之時,是不是還要一直糊涂下去,甚至稀里糊涂地取消暴利稅都是值得公眾關注的問題。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