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近幾年中國原油進口數據不難發現,2009—2011年我國原油進口數量與2006—2007年相比有明顯的增長。金融危機后我國原油月度進口量在2009年4月已恢復,并在2010年9月創下了歷史記錄,月度進口量接近2400萬噸。中國原油天量的進口勢頭一直延續到2011年,月度原油進口量基本都維持在2000萬噸左右。市場人士普遍猜測,中國大量的原油進口或與政府正在增加戰略石油儲備的動作有關。
戰略石油儲備制度起源于1973年中東戰爭期間。當時,由于歐佩克石油生產國對西方發達國家實行石油禁運,發達國家聯手成立了國際能源署(IEA)。成員國紛紛儲備石油,以應對石油危機。當時國際能源署要求成員國至少要儲備60天的石油,主要是原油。上世紀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機后,又規定增加到90天,主要包括政府儲備和企業儲備兩種形式。目前世界上只有為數不多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達到90天以上。它本身服務于國家能源安全,以保障原油的不斷供給為目的,同時具有平抑國內油價異常波動的功能。目前美國戰略石油儲備達到了7.27億桶原油,這使得美國不僅可以有效地保障石油供應安全,同時還可以利用原油儲備作為武器,與歐佩克(OPEC)爭奪國際原油定價權。反觀中國,如果沒有完善的戰略石油儲備,既無力充分保障國家原油安全,亦無力爭取國際原油價格定價權。
早在1993年,隨著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中國便對是否需要建立戰略石油儲備展開了首次討論。此后,有關中國發展戰略石油儲備將對市場有何影響這個問題始終不絕于耳。中國建立石油戰略儲備的討論正式始于2000年。當年,我國原油凈進口量為6000萬噸,對外依存度尚不到30%。但當時80%的進口原油卻來自中東,進口依賴單一而漫長的海路。基于規避原油供應不足或中斷風險的考慮,國家發改委、交通部、海運公司、石油公司等方面組成討論組,專題研究油源的多元化和建立石油儲備問題。2001年在十年規劃中,我國正式提出了建設石油戰略儲備的計劃。自2003年起,我國開始啟動第一期國家戰略石油儲備計劃,在海岸沿線的青島黃島、大連新港、寧波鎮海、舟山岙山開工建設四大地上石油儲備基地,并同時開始調研二期戰略油庫選址。
在開始建立石油儲備計劃之前,中國只能依賴于中石化和中海油的商業儲備庫存來調節國內石油需求,而這些公司的庫存水平,遠低于國際能源機構標準。根據我國石油戰略儲備建設計劃,2020年三期項目全部完成,總投資額約為1000億元,屆時中國儲備總規模將達到100天左右的石油凈進口量,國家石油儲備能力提升到約8500萬噸,相當于90天的石油凈進口量,這也是IEA規定的戰略石油儲備能力“達標線”。
第一期(2004—2009年):石油儲備基地一期項目主要集中于東部沿海城市,第一期工程的原油儲備能力為1.03億桶,列入國家石油儲備一期規劃的有鎮海基地、舟山基地、黃島基地、大連基地等四個項目,儲存容量分別為520萬立方米、500萬立方米、320萬立方米和300萬立方米,一期四大基地庫容共計1640萬立方米。根據2008年的國內石油消費水平,可供全國13—14天石油用量,或25—26天石油凈進口量。
一期工程選址主要出于下面幾個考慮:注油的方便程度;交通便利;離煉油設施的距離;對突發事件迅速反應的能力。
選址鎮海興建首個石油儲備項目就很好的符合上述標準。它座落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擁有大量的倉儲和物流設施,毗鄰各大國有煉油廠項目,如中國石化(600028)上海石化公司、揚子石化和儀征化纖。另外鎮海項目也毗鄰正在興建計劃中的中石化石油商業存儲設,鎮海石油基地的建設對于穩定長三角地區原油供應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第二期(2009年—至今):繼第一期石油戰略儲備的四個基地(包括浙江鎮海、浙江岱山、山東黃海和遼寧大連)全部投產之后,第二批戰略儲備基地已經陸續開工建設。目前在建及規劃中的第二批戰略儲備基地包括遼寧錦州、山東青島、江蘇金壇、浙江舟山、廣東惠州、新疆獨山子和甘肅蘭州等,總儲能預計將達到2670萬立方米,可以儲存原油的數量約為1.68億桶,相當于中國21天原油凈進口量,二期工程完成將使國家石油戰略總庫容比一期增加163%。
與一期儲備基地相比,二期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在新疆、甘肅布點,開始向中西部傾斜,一期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布局在沿海,考慮其經濟功能多一些,是為了保證我國能源供應的充足,確保經濟發展之需。而布局在中西部地區則可能更多是出于戰略戰術層面的考慮,以備應對突發的能源安全問題,比如戰爭等極端事件。儲備成本、運輸成本也是考慮的因素,從中亞和俄羅斯進口的原油可以直接在甘肅、新疆等地存儲。并且一旦發生石油緊缺將是全國性的,我國幅員遼闊,運輸耗時并需要巨額成本,因此在各地建立儲備符合我國實際需要。
二期原油戰略儲備選址有部分是地下油庫,與地上儲存基地相比,地下油庫建造成本較低,存儲空間大,維護費用低。20世紀50—60年代至今,北歐的瑞典、芬蘭,亞洲的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很多國家都將地下巖洞作為國家原油戰略儲備庫。該方式儲存量大,埋藏深度大,一般達500—1500m,造價低,廣泛被具有鹽層建庫地質條件的國家所采用。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家的地下石油儲備方式就主要采用地下鹽穴儲存方式。江蘇金壇利用現有存儲天然氣的鹽穴溶腔,改造成250萬立方米的原油儲存基地,另外廣東湛江也為地下油庫。
新疆獨子山是第一個完成建設的基地。蘭州是預計第二個完成的工程,預期2011年上半年完工并開始注油。我國對石油進口具體相關用途嚴格保密,因此外界也對此有所猜測。業內人士稱,不排除二期已經建完,但是有關注油的數據目前還尚未有公開信息。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