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成品油價格機制改革以來,人們對國內油價“跟漲不跟跌”、“漲得快降得慢”一直議論頗多。每次漲價后有關政府部門的解釋,并沒有平息消費者的不滿情緒,反而引來更多的質疑聲。而矛盾的焦點日益指向成品油定價機制本身的合理性。專家表示,當前成品油定價機制存在扭曲,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推行成品油價格市場化改革。
在某加油站,兩位司機在攀談。“前一陣都說油價要下調,我每次只加半箱油。怎么到現在也不見動靜啊?”
“說的是啊,這都半年多了,國際油價跌,咱這兒就是不降。”
應該說,這兩位的談話代表了當前大多數國內汽油消費者的心聲。
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分別于2月和4月兩次上調成品油價格,其中汽油批發價格每噸分別上調了350元和500元,漲幅的確不小。而進入8月份以來,受歐美債務危機以及擔憂全球經濟二次探底等因素影響,國際市場油價出現連續下跌。8月4日,布倫特原油時點價格一度跌至每桶107.3美元,相對于年內第二次上調油價時的120美元/桶,跌幅著實不小。這也是市場對油價下調翹首以盼的原因。事實上,國內最近一次成品油價格下調還是在去年的6月。此后,國內汽柴油價格連續四次上調,目前已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不過,大家的期待并沒能成為現實。9月份后,國際油價在振蕩中又有所回升。而根據息旺能源網提供的數據,截至9月21日,我國成品油調價所參照的三地原油價格加權平均變化率已從前期的瀕臨-4%回到-0.55%。這意味著成品油下調窗口已然關閉。與此同時,汽柴油批發價格卻在上漲,其中柴油批發價已漲至最高限價。數據顯示,截至9月19日,全國93號汽油批發均價為9194元/噸,0號柴油批發均價為8437元/噸,與8月29日的價格相比分別上漲了193元/噸和249元/噸。
就在國內石油巨頭上調成品油批發價的同時,海關總署近日披露的一則消息再度引發市場對油價倒掛的質疑。據海關總署稱,在為期4個月的打擊成品油走私專項行動中發現,走私進口1噸柴油能獲取700~1000元的暴利。此外,從7月1日起,國家發改委已下調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燃料油的進口關稅,其中柴油、航空煤油是以零關稅進口。這不禁令人質疑,油企所謂“成品油價格沒有下調空間”是否經得住推敲。
如果說能源企業出于壟斷目的以及技術和效率方面的落后,而不愿意主動降價,那么,按照成品油定價機制,國內油價是否應當隨國際油價下調呢?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曾做過解釋:“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參考的三種原油價格按22個工作日計算,雖然有所降低,但仍維持在每桶110~115美元之間,沒有達到降價的邊界條件。”并表示,從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看,時點價格的短期下跌對平均價格影響有限,目前調價參考的三種原油平均價格仍高于4月7日國內成品油調價時價格水平,國內成品油價格暫不具備下調條件。
自2009年成品油價格機制改革以來,人們對國內油價“跟漲不跟跌”、“漲得快降得慢”一直議論頗多。每次漲價后有關政府部門的解釋,并沒有平息消費者的不滿情緒,反而引來更多的質疑聲。而矛盾的焦點日益指向成品油定價機制本身的合理性。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當前成品油定價機制存在扭曲,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推行成品油價格市場化改革。
按照我國現行成品油價格機制,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對此,林伯強表示,這一定價機制對短期國際油價變化不敏感。“目前國際油價波動很大,4%的幅度很容易滿足,但22天就不容易了。因此,即使最近國際油價大幅度下跌,還得等夠天數”。而其他國家的油價可以很快跟隨國際原油價格的大幅度下跌而快速下調。他建議政府抓住大家對調價的期待以及國際油價的下跌時機,加快改革定價機制。具體可以考慮把天數縮短為10個工作日,幅度縮小為2%或者3%,并使之成為一個自動調整的過程。“這樣基本上可以保證每10個工作日小幅度調一次價。如果政府認為油價大幅度上漲會使消費者難以承受,可以減免油價中的消費稅(目前汽油價格中有2元是稅收),或者對油價上調設上限。”
中國石油煉油與銷售分公司副總經理田景惠也認為,當前定價機制使得無風險套利空間較大,加劇了市場波動;另外,隨著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加大,國際原油價格的大幅波動對國內油品市場的影響加劇,體現在國內價格與國際市場聯系更加緊密,不當的行政干預會加大市場供求矛盾。林伯強表示,國際油價穩定的時代可能一去不復返,今后面臨的更可能是油價經常性的大幅度波動。而成品油價格調整的天數縮短和幅度縮小,可使其對短期油價波動更敏感,更靠近市場,這應是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方向。同時,“天數縮短和幅度縮小可以增大投機的難度,增加囤積成本和減少投機獲利。”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有關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數據存在爭議,無論是發改委統計的54.8%還是工信部的55.2%,我國目前對原油進口高度依賴已是不爭的事實,而這對未來國家能源政策將產生巨大影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在談到成品油價格改革時表示,2001年燃油價格開始與國際接軌,到2004年為防止通脹,又脫了軌,改由政府直接管理,目的是以行政力量壓低成品油價格。然而,原油、成品油作為高度國際化的產品,加之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油價已經不可能在國內“封閉運行”。因此,加快成品油價格市場化改革步伐,已成為當務之急。
實際上,成品油價格改革正在提速。按照國家發改委所發通知,今年8月起,國內航空煤油出廠價格將逐步實行市場定價,今后將每月調整一次。這一舉動被認為是成品油價格全面改革的前奏,為下一步汽柴油價格改革埋下伏筆。
“今后政府主要通過增加和投放儲備來調控市場,而不是簡單地規定價格。”田景惠說。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