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石油消息,其旗下長慶油田成功破解世界級“三特低”難題,在連續4年每年貢獻一個中型油田的基礎上,2011年生產油氣當量首次邁上4000萬噸的新臺階。
據介紹,地處鄂爾多斯盆地的長慶油田,屬于世界罕見的“低滲、低壓、低豐度”油氣藏,尤其是其特低滲透率――普遍低于國際標準“超低滲透”油氣藏的0.5毫達西,最低的在0.1―0.5毫達西之間。因其儲層致密,號稱“磨刀石”,在這樣的巖層中開采油氣被喻為“干毛巾擰水”。因開采難度太大,多家國際權威機構不止一次斷定其為沒有開發價值的邊際油氣藏。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采僅10多年的長慶油田,原油產量還不到200萬噸,許多區塊和油井產量已接近衰竭。
長慶油田通過注水、壓裂、多層系開采、水平井工藝等一系列技術措施,結束了“井井有油、口口不流”的歷史,2003年油氣當量突破1000萬噸;此后,又堅持“勘探開發一體化”策略,大膽創新,從侏羅系延安組到三疊系延長組,從下古生界碳酸鹽巖到上古生界含碳碎屑巖的一個個新層位,從油田到氣田,從低滲透油藏到超低滲油藏,油氣田開發版圖從當初個別油氣層的“單打獨斗”變成幾十個油氣層的“聯合匯演”,油田的勘探開發周期由原來的5―8年縮短到了目前的2―3年,有些區塊甚至實現了“當年勘探、當年建產、當年開發”。
為早日實現中國石油建設“西部大慶”(即年產油氣當量5000萬噸)的宏偉目標,長慶油田全面推行“標準化設計、模塊化建設、數字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四化”模式,依靠市場配置資源,創造了年鉆井8000多口、進尺2000多萬米,平均1周完鉆1口2000米深油井、大半個月完鉆1口3000米深氣井、3個月建成1座集氣站、半年建成1座天然氣處理廠的發展速度。同時加大了對頁巖氣、致密油藏開發的攻關力度,通過在富集區篩選、水平井體積壓裂、直井多層壓裂等技術上取得突破,找到了致密油氣藏提高單井產量和開發效益的新途徑。
技術和管理的持續創新,使長慶油田油氣當量躍上1000萬噸用了33年;躍上2000萬噸只用了4年,即每年增產500萬噸,相當于一個中型油田;而跨越3000萬噸和4000萬噸分別只用了2年。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