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三大油企設立董事會,以現代企業治理結構拉開央企改制序幕,石油天然氣行業仍需要在探討“問題”中進步,渤海灣蓬萊油田溢油事故難善后暴露出我國海洋石油管理體制的弊端,石化事故頻發顯示重化工時代安全隱憂待解,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工信部就原油對外依存度是否超美各執一詞,財大氣粗的油企公布的煉油虧損數據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數據“打架”……我國油氣產業發展幾番跌宕起伏。
事故頻發油氣生產敲響警鐘后金融危機時期,中國重化工項目布局再次提速。隨著各地煉油廠產能擴大,安全隱患呈上升趨勢,防范和治理災難,成為目前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2011年6月,渤海灣蓬萊19-3油田作業區B平臺、C平臺先后發生兩起溢油事故,造成海洋大面積污染。
漏油事件發生后,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應急機制,提升海上作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完善海上作業的監管機制,細化環保法律法規,成為我國海洋石油工業發展要解決的問題,也為未來海上油氣工業發展敲響警鐘。
進入7月,事故頻發。2011年7月11日,中海油惠州煉化分公司運行三部400單元的重整生成油塔底泵機械密封泄漏著火。7月12日,中海油旗下綏中36-1油田中心平臺中控系統發生設備故障,全油田生產關斷,原油泄漏形成1平方千米左右的油污帶。
7月16日,中石油大連石化1000萬噸/年常減壓蒸餾裝置原油與減壓渣油換熱器封頭法蘭泄漏著火。8月29日,中石油大連石化分公司875號柴油罐再發生著火事故,歷時5個小時撲滅現場明火。11月22日,大連大港集團油品碼頭海濱北罐區31、32號兩個十萬噸級原油罐因雷擊密封圈著火。
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火災事故,雖已認定是人為操作失誤所致,但對責任企業輿論批評多,少有實際的行政追問和責罰,更難見司法介入的權利追訴。
作為大企業,本應在保護公眾安全、維護公共利益方面成為表率,這不僅是應有的社會責任擔當,亦是其自身發展的基礎。
有評論指出,重化工業的安全生產有四大基石不可或缺:細密的內控制度、嚴格的政府監管、高昂的犯錯成本、透明的披露制度。四個環節,缺一不可。
國際油氣合作取得新突破
2011年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通油,俄羅斯原油正式進入中方境內位于黑龍江漠河縣興安鎮的首站儲油罐。這標志著年輸油量1500萬噸、期限20年的中俄原油管道輸油合同開始得到有效履行,由此打通了中國東北方向的原油進口戰略要道,是中俄石油合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中俄原油管道談判歷時10余年。
在經歷了18個月的建設工期和兩個月的試運行后,管道通油終成正果。該石油管道投產運行提升了我國能源供給 保障水平,對于中俄兩國加強合作具有重大意義。
2011年10月12日,中俄雙方就管道原油貿易價格完全達成一致,并決定按照互利共贏的原則,積極推進在石油天然氣領域的合作。
中哈天然氣管道南線項目開焊。
2011年9月,中哈天然氣管道南線項目(別伊涅烏-奇姆肯特段)在哈薩克斯坦突厥斯坦市舉行第一道焊口開焊儀式,標志著工程全面進入現場建設階段。
繼中俄原油管道通油后,2011年10月1日,中緬油氣管道(緬甸段)第四標段開工,標志著中緬油氣管道線路工程全面鋪開。中緬油氣管道是繼中哈(哈薩克斯坦)原油管道、中亞天然氣管道和中俄原油管道之后又一條重要能源陸上進口通道。中緬原油管道項目開工標志著我國的東北、西北、西南陸上和海上四大油氣進口通道的戰略格局已初步成型,有利于實現石油運輸渠道多元化,保障我國的能源供應安全。
頁巖氣礦權管理改革謹慎前行
作為中國政府增加燃燒更清潔燃料使用量目標的一部分,我國不斷加快頁巖氣勘探開發的步伐。已編制完的《頁巖氣“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2015年我國頁巖氣產量將達65億立方米,到2020年爭取達到800億立方米。“十二五”期間,國家有關部門將出臺鼓勵頁巖油氣開采的扶持政策,通過采取財稅補貼等方式大力支持企業開發這一非常規資源。
2011年初,第一口頁巖氣戰略調查井在貴州岑鞏開鉆。2011年6月27日,國土資源部舉辦首次頁巖氣探礦權出讓招標開標儀式。7月7日,國土資源部公布首批頁巖氣探礦權出讓招標結果,中石化與河南煤層氣公司入選。其中河南煤層氣公司成為我國首家通過投標形式拿到油氣上游探礦權的公司。
按照國土資源部的說法,這次招投標開了油氣領域先河,為進一步探索油氣礦權管理機制改革打下基礎,意義重大。此前,油氣礦權歸口國土資源部,實施一級管理,準入門檻較高。
一直以來,民企和外資雖然對頁巖氣開發表現出極大興趣,但由于受到專營權的約束都被拒之“門外”。為促進頁巖氣的開發,國土資源部已將頁巖氣列為為獨立礦種,不再受國企壟斷專營權的約束。
到目前,全國已初步劃了87萬平方千米符合頁巖氣生成條件的區域,其中沒有石油、天然氣登記礦權的 新區有26萬平方千米,完全可以新設礦權、鼓勵商業型公司來進行勘察。國土資源部未來將逐步放開頁巖氣礦業權,今后將有更多的頁巖氣區塊面向社會招標出讓,鼓勵多種資本進入。
成品油定價機制呼之欲出
2011年,成品油調價機制改革從年初熱議到年終,但行業的改革大幕仍然沒有拉開。令人欣慰的是,2011年,無論從政府層面還是從企業層面看,成品油市場化的探索都在有條不紊地推進。
2011年7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推進航空煤油價格市場化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指出,今后航空煤油出廠價格將逐步實行市場定價,自8月1日起,航空煤油出廠價格每月調整一次,調價時間為每月1日。
2011年7月29日,中石油北京銷售公司一批總量為1000噸的93號汽油,通過北京石油交易所電子交易系統競賣成交。北京石油交易所成品油電子現貨交易平臺從此拉開帷幕。2011年11月18日,廈門石油交易中心推出的93號汽油電子交易系統也正式上線。
航空煤油實行市場定價被視作國家發展改革委為成品油市場化改革探路。雖然國家發展改革委此舉并不意味著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將很快推出,但基本厘清了改革的思路———調價頻率加快、自主權下放、與國際接軌。
與此同時,社會貿易機構推成品油電子現貨交易之舉也表明了他們為成品油市場化探路的積極性。成品油現貨在交易所競價,具有進步標志意義,電子交易平臺的推出將使成交價格更為透明,成品油的市場化運作會越來越強,并將可為進一步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作探索。
目前國家相關部委已經醞釀進行改革,以有利于國內成品油市場供應。2011年12月16日召開的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將擇機推出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
一旦2012年推出成品油定價新機制,資源性產品價格機制改革將邁出實質性一步,屆時國內成品油供應緊張局面或將得到有效緩解。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